谈河南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郝美玲 王胜晓
[导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河南发展的“黄河时代”。
        郝美玲    王胜晓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河南发展的“黄河时代”。河南如何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主地标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让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本文就河南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进行探讨,为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撑。
        关键词:河南;黄河历史文化;传承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南是黄河的地理枢纽,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我们的优势在于独特的黄河文化资源,比如,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的数量全国第一,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的数量全国第一等等。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河南,富集着黄河文明的历史遗存、文化景观,蕴含着黄河文明的内容精髓、思想精华,在革故鼎新中推动着黄河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沿黄地带的城市、乡村中遗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利用这一文化空间的精神标识性,积极开展沿线地带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活化、整合, 从而促进文化传承的自觉。
        一、延续河南黄河历史文脉。树立系统保护理念,强化革命旧址保护,加强遗址保护,加快推进河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文化风格。站位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全局,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开展各类等级高、影响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适度利用工作。重点阐释、利用黄河沿岸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西山古城址、大河村遗址、古荥大运河片区等在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文明阶段具有标志意义的古遗(城)址,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先行示范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精神力量。保护重要的河南黄河文化历史文化遗存,对已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格局与风貌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这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和利用,延续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加强传统民居保护和有机更新,维护好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原则,建设人文城市和美丽乡村,如:洛阳上戈乔家大院(传统村落),洛阳薛村吕氏宅院,新乡白云阁等。2020年3月23日省长尹弘专程来到河南博物院拟选址地和现址,实地考察新项目选址及规划,仔细察看现址主展馆加固工程建设及陈展情况。他叮嘱相关方面要切实提升文物保护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全面展示厚重河南文化,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郑州市启动百家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郑州运河遗产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博物馆等遗址博物馆建设,依托郑州博物馆老馆建设南水北调文物博物馆,利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老院建设北伐战争纪念馆。市文物局将指导县(市)博物馆场馆建设,力争实现每个县(市)建有一座博物馆。同时推动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社区流动博物馆建设,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的覆盖率;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在古荥大运河片区范围内规划建设博物馆群。当前形式下,创新性活化利用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真实、完整地保护文物本体,科学、系统地诠释文物价值,探索文物合理利用的途径,使文物保护单位融入当地生产生活、文化发展、经济建设中,真正发挥文物保护单位在沿黄区域华夏文明和地域文化保护传承中的带动作用。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南沿黄区域历史文化、发展历程最重要的见证,具有价值突出、内涵丰富、知名度高、标识性强的特点,是传承区域历史文化的主要抓手和展示区域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挖掘河南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郑州市以“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为主题,以“一带三核”(打造黄河文化带和“天地之中”文化核心展示区、黄帝文化核心展示区、郑州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区)为抓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精品博物馆,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打造展示黄河文明重要窗口、黄河文明寻根胜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等中华文明标识。
        讲好“黄河故事”,规划创作有关黄河与郑州历史文化的书籍、影视、歌舞、戏曲等作品,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打造载体,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立足富集的黄河文化资源,讲好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历史故事,理想如炽、信念如铁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开放共赢的发展故事。加强黄河题材文艺创作,推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承。
        三、展示河南黄河文化魅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沿黄公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2020年,河南将打造黄河黄金文化旅游带,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推进红旗渠、明清城墙、关圣史迹、万里茶道、新乡潞简王陵等项目申遗工作和二里头申遗的前期工作。在郑州都市旅游圈、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打造一批河南旅游示范县。以“三山”地区为重点,继续推进“民宿走县进村”活动,择优培育、评定一批星级精品民宿。聚焦一条线(黄河),突破一座城(开封),推出一批精品研学游线路。以嵩山历史建筑群、黄帝故里、二里头夏都遗址、双槐树遗址、龙门石窟、龙马负图寺、洛阳大谷关等为依托,建设以寻根拜祖为主题的天地之中河洛文化旅游区。以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仓颉陵、濮阳“中华第一龙”、鹤壁辛村遗址等为依托,建设以甲骨文为主要内容的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上古殷商文化旅游区。以太昊陵、老子故里、庄子故里等为依托,建设对话先贤圣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老庄元典文化旅游区。以仰韶文化遗址群、函谷关、三门峡大坝、愚公故里等为依托,建设追寻先民奋斗精神,连陕通晋、承东启西的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区。以南阳武侯祠、渠首丹江口、花洲书院等为依托,建设体验家国情怀、体现汉风楚韵的丹江卧龙文化旅游区。把厚重的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创新宣传推介等手段,推动河南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杜甫诗歌文化节、嵩山论坛等旅游文化节会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沿黄区域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应该从实际出发,把握地域特色,挖掘黄河文明、黄土风情的深厚积淀,遵循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护其文化内涵、文化基因、核心工艺,注重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开展展演活动,使其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推动文化旅游开展,成为展示河南沿黄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部崛起,风华“郑”茂。黄河历史文化中的河南元素熠熠生辉,就像历史考古学界共识的那样,正是由于黄河文化这个花心的不断绽放,才让黄河文明这个重瓣之花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1]郑州围绕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 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N].人民日报,??,2020-04-28.
        [2]找准黄河文化的河南定位 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带[N].河南日报,2019-10-23.
        [3]罗德胤.传统村落:从观念到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64.
        作者简介:郝美玲,1976年9月出生,女,汉族,河南商丘,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教育。
        王胜晓,1980年12月出生,女,汉族,河南南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