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国
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区朱集镇第三小学,湖北 襄阳441115
摘要:作为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楹联文化在课堂教学的引入将充分发挥其独有效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为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和思维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具体的楹联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主要应当激发学生对楹联文化的兴趣和形成楹联文化习惯这两方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楹联来设置课前导语的方式来实现;而形成楹联文化习惯,则可以通过开展楹联的相关习题来实现。教师可以在将楹联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时着重从此两大方面切入。
关键词:小学语文;楹联文化;有效策略
楹联,又称对联或者对子。对联运用较少的字数来表达浓厚的寓意,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凝练魅力;对联极讲究字数、平仄、词性和内容的相关,这体现了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极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语文是一门兼具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楹联文化,通过继承和发展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和教学革新发展。
一、设置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楹联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首先要起到激发学生的一般学习兴趣和对楹联文化的学习兴趣上来。对于活跃好动而充满想象力的小学生来说,传统的枯燥、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楹联这一充满着浓厚语言对仗和语言凝练色彩的文化元素,通常能够吸引学生的眼光,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元素与活跃因子。因此,在课前,教师就要尝试以楹联为导语,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找春天》这一课时,本人就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课前导语,通过点明季节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在讲《田家四季歌》时,我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为课前导语,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联想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这样一来,通过导入与课文内容相关联和贴合的楹联,教师可以在一开始便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在高涨的学习兴趣状态下进行课文学习,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楹联的兴趣。
二、开展习题练习,形成文化习惯
兴趣培养的下一环节,是习惯的养成,在着力培养学生对学习楹联文化的兴趣之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楹联的文化习惯。形成楹联文化习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通过练习慢慢达成的,这样的练习就少不了与对仗相关内容的习题任务的布置。
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有着平仄音律以及词性相对方面特征的词组、短语乃至诗句等对仗内容,让学生进行填对练习,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楹联文化习惯。
例如:本人通常为学生设置的填对习题有:
天 对(地);(快)对 慢;喜怒 对(哀乐);风高秋月白 对(雨霁晚霞红);清暑殿 对(广寒宫);(古柏)对 苍松;(暮鼓)对 晨钟;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 对(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通过这种形式的对仗内容的习题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探寻词句间的对仗来强化对联的意识,继而在练习中不断形成楹联文化习惯。
综上所述,将楹联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将楹联与小学语文的联结点和共通点有机结合起来,着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循序渐进地沿着培趣和习惯养成的路线来促成楹联文化在学生内心的生根发芽和发展。我们还要积极探究更多更好的引进方式,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对语言与文字的教学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冯思怡.浅谈楹联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