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实践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欧文艳
[导读] 信息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教育领域进行应用是其发展的大趋势,能够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欧文艳
        湖南省张家界市金海实验学校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要:信息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教育领域进行应用是其发展的大趋势,能够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又结合实际状况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并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课堂;语文教学

引言: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为其日后完成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因素限制着学生的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对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信息技术融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实现知识形象化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其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部分内容是相对复杂抽象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反复的口头讲解以及教学板书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在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凭借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教师的讲解完成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使知识更加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教学环境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实现知识的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意义。
(二)知识呈现趣味化
处于中小学学段的学生,其对于外界事物还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新鲜事物能够很好地吸引其注意力,调动其探索、求知的热情,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样化的图片、视频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活跃起来,更好地完成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记忆,保证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丰富化
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好对知识的拓展,从多个方向和角度做好对知识的延伸,进而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帮助学生了解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日后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通过口头的表述完成对知识的讲解,以及相关内容的扩充,尽管该种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然而其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存在限制。通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丰富知识的来源渠道以及分享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知识内容,并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来,帮助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完成对其知识体系的扩充,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时代的背景资料,并将其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形成呈现在课件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一改以往教师通过口述完成知识讲解和拓展的方式,使教学的形式更加活泼,同时为学生呈现更加多样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下,了解到所要讲授的相关知识,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并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对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四)实现充分让学
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充分让学,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完成知识内容的讲解后,要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完成对新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深入的探索。该教学理念是新课改提出的新思想,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减少教师进行板书书写的时间,进而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推进充分让学的实现。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二、信息技术融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分析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现阶段的发展环境下,信息技术取得了越来越好的发展,并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中小学学段的学生而言,其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出现。对此,教师要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合理运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授《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与骆驼队相关的图片,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当中,使教学的氛围活跃起来,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利用微课教学
近年来,微课教学的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种教学方式具有内容精炼、重点明确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点。通过微课教学的方式能够将重点明确,进而为学生指明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提升其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微课内容作出相应调整,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微课能够进行反复观看,对此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盲点,增进其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微课进行充分运用,使其预习的过程更加有针对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增进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他人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作出调整,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基础保证。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利用课后的时间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完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讨论,为后续完成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对于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比如,在学习《春望》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在课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与古诗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在正式授课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分享了解到的资料,以及预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并记忆了学习所需的知识,实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与其他同学分享,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对于日后共同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进而使信息技术的价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对于其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俞永武,卢向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J].学周刊,2020(14):105-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