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蕊
滨州市滨城育英学园
摘要:幼儿期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好这个时期,努力培养引导幼儿的语言,使他们在进入小学前具备足够而顺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受益终生。
关键词:成语故事;语言活动;提问策略
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成语可以准确、简捷地表达思想,有效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进而促进语言思维的发展。成语大都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俗语、古诗文、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中产生的。
从中班下学期开始,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把成语故事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动物、人类、神话。在学习成语故事初期,幼儿容易接受动物类的成语故事,例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等。到了大班,幼儿对于成语故事已有一定的认识时,开始学习人物类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盲人摸象等。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起着重要作用。
一、利用提问了解幼儿认知水平 确定活动目标
对于幼儿来说,过高或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幼儿的发展,只有高于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这个时候的提问就可以有效的考察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的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鹤蚌相争》这节活动前的间隙活动中,我问幼儿:“鹤是什么样子的?它生活在哪里?河蚌生活在那里?他们吃什么?”层次较高的幼儿能回答出所有的问题,而中层的幼儿对于他们吃什么却回答不上来,层次较低的幼儿能回答出鹤和河蚌生活在哪里。根据不同层次孩子的回答,我设计的目标也会面向所有孩子。
二、利用突然式提问和悬念式提问 把握教学的进程
这种类型的提问能够对幼儿进行批评性的和创造性的思考或检查幼儿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幼儿注意力保持时间非常有限,在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很多孩子已经走神了,开始东瞅西看,左抓右挠,注意力已经脱离了活动,如果这个时机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地把部分走神的幼儿的注意力引导活动中来。
例如: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中,教师在讲第二遍故事前抛出一个悬念:为什么故事中的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你们再次听听故事想一想。在听完故事后,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不集中,而这时的提问更为重要。我突然问:“小朋友这个故事中是小鸟说得对还是青蛙说得对呢?”这时孩子们都非常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说:“小鸟说的对。”有的幼儿说:“都对。”由此可见因为提问是一种有效保持注意力的策略,老师善加利用提问能够使孩子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想活跃。
三、利用正确的提问方式 给予幼儿更多的思维空间
采用何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回应的方式,因此好的提问方式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能够带领幼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问题的本质,把握实事的真相。
1.尽可能地提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够给提问对象以更多的思维空间。例如:活动《守株待兔》这节活动中,听完故事后我问幼儿:“你觉得农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的幼儿说:“这是一个懒惰的人,他老想等兔子吃。”有的幼儿说:“这个人是一个不聪明的人,兔子怎么能天天转载树上。
”孩子们的回答各种格样。这样的提问远远要比“你觉得农夫聪明吗?”这样的问题给与幼儿的思考点要多得多。
2.提问的过程中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
这种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幼儿的回答上,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二是表现幼儿回答的人数上,教师应尊重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如果教师想要准确判断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知识内容,就需要从有代表性的样本中获得反馈,其中包括胆小内向的幼儿和能力较弱的幼儿。如果老师提问的问题只局限于让一小部分活跃积极的幼儿回答,那么老师就没有更好的了解这些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样下一步的教学也会缺乏有效支持。
3.提问之后给予幼儿思考反应的时间
在幼儿园活动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根本没有给幼儿思考的时间,便让幼儿给出回答。教师几乎在自问自自答,没有与幼儿有效的互动起来。所以提问后,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时间的把握十分重要。发问后,要采取有效形式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思考,有充分准备后再让幼儿回答。
四、利用不同的反馈方式 给与幼儿恰当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对幼儿反馈和回应能力的高低,可以说是决定集体活动成败的重要环节。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 、“你真棒”之类的回答,这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因此,在提问的回应方式上,教师应加强指导性地评价。
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应肯定正确的观点,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可以进一步询问幼儿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想?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办等。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问 “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定线索给予有效的启发。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培养幼儿的推理、分析能力。
例如:活动《画蛇添足》活动中,我问:“这个人能不能喝到酒呢?”瑞瑞说:“能,他第一个画完的。”对于瑞瑞的回答我没有给与否定而是说:“我们再来听听别人的想法。”坤坤说:“不能,因为他画的不对。”伟伟说:“他不能喝酒,因为他给蛇画上脚了,蛇没有脚。”“你们同意谁的观点呢?”我问,孩子们纷纷说同意伟伟和坤坤的观点。而瑞瑞在通过听取别人的观点的同时,自行的去思考。
在一个教学活动整体中,可以按照“由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回答→教师倾听、判断并给予回应或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幼儿再思考回答……”的步骤来进行,使提问抓住重点,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让语言教育活动成为师幼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 教无定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方式和内容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着,改进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关注孩子们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给予引导,顺应并努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教育部印发.2001年7月2日
[2]周兢主编.语言/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实施指导丛书[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1日
[3]史献平.幼儿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1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指南》解读[S]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