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凤
汕头市潮阳区谷饶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随着教育体质改革的深入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与此同时发展农村课程,开展优质文化教育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不仅要打好基础教育,还要达到社会实践和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如今农村教育的条件下,大多数农村高中与城镇高中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氛围仍有欠缺。弥补农村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丰富教学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内涵和素养。本文将探讨在现如今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开发的一些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高中语文?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学习语文不仅是对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和引导,而且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会学生如何去交流,如何去思考和如何丰富自身,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的核心素养指导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又多了很多目的和方向,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还承担着文化的交融和共享的工作。学习语文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比较基础的文字语言和文化载体,更要学会如何利用它去思考,去交流,来达到更高一层次上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在语文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意识的萌发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和不断的拓展。语文在学生的高中教育中尤其重要,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结束了基础的关于语文文字的学习,正在接触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应该明确如何去引导学生产生自我意识。但是在如今的农村教育体制下,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条件相对匮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很多限制。
一、当前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的模式化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科书,大部分的教学和引导均围绕课本展开,课外拓展内容较少,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学到的基本都是词句、文章等这些固定化模式化的知识,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失去很多思考问题的机会,让大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形成只是死记硬背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将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教学中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至于学生连基本的思考都达不到,又何谈对文化的传承,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丰丰富自身,陶冶情操呢
2、教育资源匮乏
现在大多数农村高中缺乏更高一级的教育资源,例如一些能反映出所学习的知识的实体和资料,达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学生仅仅学到课本上表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让学生学会去理解、体会,去接触知识的内涵和意义,引发对知识的思考,进而引发对自身的思考。但是很多农村地区并不具备这种教学条件。社会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到位,很多学生对一些知识和现象的了解都仅存于书本或者影像资料中,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到这些资源。然而仅靠课本上的学习无异于画饼充饥,又何谈理解和思考
3、教育理念的落后
部分农村地区生产力的落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教育理念落后,由于社会发展跟不上,缺乏创新性的思维和风气,导致教育理念的僵化和落后,形成课堂上的填鸭式教育,老师只注重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很少关注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在大部分课堂上,老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导,而很少去关注学生本身。具体体现在老师只是教学生文字知识,而不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学生最多能接受到的就是老师所讲的东西,而不能去开发去拓展。如果老师不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去教学生思考的方法,将导致学生思维的固定化,缺乏思考的能力
4、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知识
固定的填鸭式教育、表面的文字知识的传输并不能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语文,应用和传递语文文化,再加上社会资源的匮乏,这将导致学生极度缺乏社会实践知识。长时间的不去应用,更加缺少了对文化的理解机会,这会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不信任感。导致学生不理解学语文意义何在,很少进行思考。
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育的僵化现象十分明显,对此,尽早的改进和良好的解决方法就尤为重要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课程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分析
1、打破模式化教学,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困局
要打破模式化教学首当其冲要丰富教学内容。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科目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开发空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内例子与教材外例子相结合来开展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课本为辅,老师作为连接的桥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学生自我意识的养成首先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对知识的理解越多,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就越容易。老师要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每个知识点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知识网络,要把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引导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知识网络的思维导图。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国家教材,大大开发校本课程来弥补国家教程中的不足,从而达到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2、充实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教育资源的匮乏源于社会资源的匮乏,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会直接拉低本地教育水平,所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教育资源的补充和地区的教育发展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语文知识是生活的升华表达,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高中语文的校本课程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掌握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知识的本领,这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资源的匮乏。比如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对联应用非常广泛,可以鼓励学生在掌握对联知识的基础上去搜集生活中的对联进行整理研究,进而对对联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写对联,能更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潜在的人文精神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不能只注重成绩是否提高,应该多去关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在课堂中可以更多的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潜在的人文精神得到培养,这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然后去拓展开发更深层次的东西。语文学科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更加注重实用性,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开展信息化时代相关的新课题:人机对话,网上聊天,云资讯等,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丰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是要以学校为本,根据农村地区高中的教学资源设计具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校本教程,要因地制宜,以校为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导致千人一面。以学校当前的校情和学生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本地区和本校的教育资源。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结合起来,构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环境背景等方面,立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来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深入探究知识,锻炼综合能力,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总结】本文主要对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的模式化问题和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教育理念的落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当地的环境背景,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高效的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知识和内涵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瑞杰.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0(20):7-8.
[2]顾晟齐.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成语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张树苗.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喀什大学,2020.
[4]朱唐林.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研究[J].辽宁教育,2020(05):52-54.
[5]王文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关系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6):61-63.
[6]汪飞虎.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古诗词解读能力培养研究[D].河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