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帆引领精彩课堂——《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张琴珍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张琴珍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前陈中心小学,322205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设计目标
1、通过想象续写一个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童话故事。
2、故事要求生动、有趣、合情合理。
四、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想象是诗人的翅膀”,善于想象才能给文章插上动人的翅膀。而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编写的故事,是打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局限和羁绊,在理想世界里畅游的一种幻想。因为小学生有好奇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师:小朋友们,我们以前学过《坐井观天》这篇课文,谁还记得讲了什么内容?
生:讲了一只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小鸟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可是青蛙不相信。
师:对呀,那么如果有一天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他会看到什么呢?
生:青蛙看到天真的很大。
师:青蛙还会看到或听到什么吗?
生:看到高高的山、绿绿的树、清清的河水。
生:看到崭新的楼房、宽阔的马路,还有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
生:听到小鸟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朋友在唱歌。


师:那么青蛙看到、听到这些景色以后会有什么感想呢?
生:井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啊!
生:井外面的世界多么热闹啊!
(二)引入主题,展开想象
师:小朋友,你们把外面的世界描绘得这么美好,那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想不想跳出井口看看?
生:想!
师:那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扮演一下小青蛙,来小青蛙准备好了,一、二、三,跳,青蛙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
师:小青蛙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天无边无际。
生:我看到天很大,很蓝。
师:(放图)多美的天啊!你能用上优美的句子说说吗?
生: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就像一只只的小绵羊。
师:小青蛙你还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果园里的果子熟了
师:来我们到果园里看看(放图片)果园里的果子都怎样了,你能用上比喻句说说嘛!
生:苹果树上挂起了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
生:葡萄穿上了紫衣服
师:小青蛙你还看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树林、果园、田野和生活中的情景说话)
师:青蛙跳出了井口后看见了这么美的世界,回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好,下面就请你们大胆展开想象,来编一编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
(三)小组合作,展开想象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组设想,展开想象。
2、汇报小组合作结果:
六、案例反思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