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张惠闲
[导读]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
        张惠闲
        蓝塘中心小学,广东 河源
        摘要: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数学思维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得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然后再去提高和培养他们表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最终使他们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要想实现这些,可以从创设情境,教师示范,提供模式、有效评价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欲望;完整性;逻辑性;自信心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完整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之所以害怕学习数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词不达意,言辞含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把获取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欲望。
例如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飘下来了,看到此情境,小蚂蚁可高兴了。这不,它把树叶当作了运动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小蚂蚁是怎样在这片树叶的边线上运动的?(课件演示蚂蚁爬的过程)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看一遍(课件再次播放)的确是这样,那树叶边线的一周又叫树叶的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但能快速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而且能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二、教师示范,提高学生表达的完整性
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做到准确,精炼,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给学生以示范。而在我们日常的数学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回答对与否,而忽视了学生表达的完整性。特别是对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不必刻意要求孩子的回答严谨准确,而是帮助他们把词语或想法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把它们连接起来。
比如在“乘法的意义”的教学中,师出示下面这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填一填,算一算。可能很多学生会填,但不会说,就算会说也是说得不完整。所以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完整地说:横着看,每行有x个棒棒糖,有x行,一共有多少个?列成加法算式是_______,表示x个x,可以列成乘法算式是_____。竖着看,每列有x个棒棒糖,有x列,一共有多少个?列成加法算式是______,表示x个x,可以列成乘法算式是_____。在完成这题之后,再出几条类似的题型让学生自己表达,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一说、填一填,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糖果?

( )+( )+( )=( )可以写成( )×( )=( )
或( )+( )+( )+( )=(  )可以写成( )×( )=( )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示范,不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表达的完整性。
三、提供模式,培养学生表达的逻辑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说话语无伦次,语言啰嗦,词不达意,有时就算答案正确了,但是却很没有逻辑和条理性。所以适当地提供模式,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逻辑性的有效手段。
如,让学生讲述操作过程时,可以用“先摆……再摆……最后………”的句式来叙述。观察情境图可以这样说“从这幅图中我们得到的数学信息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他们分别是……”在教学计算题让学生说算理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或“首先……然后……最后……”的格式来说明。学习应用题时,一定要强调学生说清解题思路,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者“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求……接着求………最后得到……”
比如:要解决下面这两道题时,我让学生先写解题思路,再把解题思路讲给同学们听,最后再写计算过程。
 
通过长期如此的训练,不但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更加完整,而且使学生的语言更加规范而具有逻辑性。
四、有效评价,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
一堂完美的数学课,离不开有效而简洁的教学评价,因为它可以充当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的润滑剂。面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将评价语言变单一为多样来激励学生。因为有效的评价,能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
当面对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师很欣赏你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如果能在xx地方改一下,相信你会说的更好的”;“别着急,慢慢来,老师相信你可以的”;“如果你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得再连贯,完整些就更好了”;………
面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如:“你的回答得真精彩”;“你真是个爱动脑经的孩子”;“你能从多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考虑问题跟周全”;“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挑战性),我们一起去探究”………    而生生评价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表达:“听了刚才xx同学的回答,让我受益匪浅,值得我学习”;“xx同学对这道题的讲解很清楚、透彻”。
    虽然很多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基于种种原因,在课堂上还是不太愿意表达自己。所以,利用有效的评价,能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表达更加完整和具有逻辑性。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在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之后,引导学生完整而具有逻辑性地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以及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不但能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仁江《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策略》.甘肃教育.2011年第20期
2、谭丽华《小学数学语言能力培养路径实践探究》.重庆.4054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