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兰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长庆中学,福建 福州 350706
摘要:初中化学新课改中提出要让化学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将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强化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具备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和意识,善于利用生活资源开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中发展他们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真正地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构建两者相互服务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生活,模式
化学是到九年级才会接触到的科目,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要多学一门课程,心理压力会倍增,如果这个时候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去死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观念,产生厌学的心理。而采取让化学教育回归生活的方式,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枯燥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指引下主动地探究化学知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跟随新课改的脚步,选择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迈出化学教学变革第一步。
一、教学内容链接生活,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
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强调了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理智、科学地思考和看待生活现象,使他们处在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氛围下,而近年来中考中的题目也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从生活中选择教学资源,让生活为课堂教学服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生活事物,这样可以有效转变枯燥的学习氛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消除他们烦躁的学习心理,并且从中建立起化学源于生活的意识,促使着他们留心观察生活,探究生活中隐藏的化学知识。在科粤版九年级第一课中就展示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生活中细微的小事入手,揭示其中潜藏的化学知识,如煤气中毒是什么原理?白色污染是怎么产生的?又如在煮一些肉制品时为何要加一点醋?一些金属制品用久了之后表面会生锈,为何用醋清理后能洁白如新?在制作松花蛋的过程中加入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通过研究这些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化学知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则可以提示学生进行实践检验,建立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样既建立了生活与化学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让化学教学变得富有趣味和实用性。
二、教学活动贴近生活,巩固提高学生的技能
(一)采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方式
优质的课堂导入往往能提升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地学习、探索,有助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运用生活化的导入方式,带领学生挖掘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缩影,让学生深入地研究熟知的生活事物,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比如《结晶现象》这一课导入部分,列举生活中从海水中得到盐、将甘蔗中的水分积压出来再经历过滤、蒸发等步骤得到粗糖等这些常见的案例,提出过滤和结晶这两个概念,引发学生对这两个方法的好奇心,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结晶,先从过滤入手,学生易于接受这部分的内容,并且在生活中常用过滤来分开两种不同的物质,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如何得到具有溶解性的纯净物质?进入到结晶的环节,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确立了他们的探究目标。这样的导入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生活现象自然地引入到了课堂之中,促使其自愿投入到后面有深度的探索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二)引出生活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部分初中生认为化学难的主要原因是化学思维还没有形成,习惯于用学习其他科目的方式来解决化学问题。新课程改革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的理解中,借用生活问题来发散他们的思维,开启他们智慧求知的旅程。比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学生了解了燃烧与灭火中所需的条件,教师设计出了生活化的问题:“遇到炒菜时锅内突然起火的现象该怎么办?如果想要让灶台内的火燃烧得更加旺盛,该使用什么方法啊?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快速灭掉灶内的火呢?”提示学生结合本节课中的主要知识点来思考,使他们懂得科学灭火的原理。通过提出生活化问题的方式,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深度掌握理论知识,深刻领悟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起到了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化学思维,使其懂得从化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事物,引发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进一步地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应用生活资源完成实验活动
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时间紧迫、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让学生真实地看到实验过程,也无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操作中,那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让化学回归生活,就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实施实验教学,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实验器材的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方向,有助于保持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所以教师在讲到实验部分的知识时,可以用生活资源来代替实验室中的仪器及物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设计中,达到深化理论知识的效果。比如组织学生模仿实验室收集气体的方式,分别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人呼出的气体,结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及氧气能支持燃烧的原理,完成探究这两种空气成分的实验,需要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有玻璃瓶、玻璃片、吸管、澄清石灰水、小木条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要求学生认真操作、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正确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式,严格遵循实验规则,谨慎操作每一步,从中得出实验结论。再如将棉质手帕放到1:1瓶配成的酒精与水的溶液里,用钳子夹住手帕的一角放在火上点燃,等火熄灭时,会发现手帕完好无损,结合了是否达到了酒精、水、纤维的着火点这一知识点来进行的。这样的实验方式让他们体会到了实验操作的严谨性与科学性,锻炼了他们自主思考、分析与总结的能力,使他们从实验中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加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了实验难操作的问题。
三、课后训练走进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后训练是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消化课堂所学知识,通常情况下学生会使用题海战术,借助不同类型的题目来达到熟记的效果,这样容易让学生陷入到学习瓶颈中。而采取生活化的训练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启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从化学的角度提出解决环境污染、粉尘爆炸等社会问题的方法,自主设计净水的实验,了解净水器的原理,还可以依照着对某些物质化学性质的了解,自制一些新产品,如气泡水等,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学实验比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
总体而言,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践行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变革初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从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出高效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范围从教材扩充到实际生活中,将化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激活学生研究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快速地掌握学习技巧,还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能力,促进他们科学求知态度的形成,进而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尚金霞.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20(18).
[2]郭剑.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
[3]张立.关于初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名师在线,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