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莫静雯
[导读]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称为心算,即在不借助计算工具的前提之下,依靠大脑的思维直接计算出题目的结果
        莫静雯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第三小学  广东 肇庆  526000
        摘要: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称为心算,即在不借助计算工具的前提之下,依靠大脑的思维直接计算出题目的结果,当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强化以后,学生的笔算速度也会逐渐加快,并且数字计算的正确率会大大提升。小学数学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但也要讲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口算基础,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口算训练。本文以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为核心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口算能力的培育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口算能力

引言: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提到,注重小学生的口算训练,可促使学生快速的掌握口算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多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口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这种计算形式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生活中运用数学计算时,并不能通过笔算得出最后结果,通常是凭借口算能力获取得数。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启蒙学生的口算兴趣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为出发点,深化学生的数学素养,巩固学生口算的基础算理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口算训练体系。
一、直观口算训练,建立数学表象思维
在小学的数学口算能力训练中,教师切勿直接用抽象的事物作为训练的根本,可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再慢慢过渡为口算的形式,使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大脑思维会形成具体的计算表象。小学阶段的数学口算教学作为起始阶段,应当尊重其中的直观性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如“时、分、秒”的学习中,教师拿出展示的图片时,学生要能够直接且快速的说出具体的时间。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个教学使用的钟表模型,当教师摆出具体的时间时,学生可以依据直观的物象得出数学结论,这种在头脑中建立表象认知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并且在“时、分、秒”的课程中,教师提出某一时间加上多长时间之后,学生依靠对钟表实物的观察,也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时间推移”的思维,如想象“多长时间之后”对应着分针的转动幅度、时针是否转动等等,再快速的说出想象思维得出的结论,然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算”过程。小学生的口算并非没有过程,而是过程的位置放在学生的思考中,与笔算不同的是,口算能力更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想象能力,辅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表象思维,则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随之得到提升,还可以增强了学生口算的正确率。
二、数形结合训练,掌握口算算理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学生在充分了解算理以后,才可以熟练的掌握算法,在口算时的准确率更高。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化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基于生活经验之上形成有效的计算思维,学生的口算就会非常“得心应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小明在生日聚会上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并将其平均分成10份,第一次来了4名同学,小明分出去4块蛋糕,第二次来了3名同学,小明又分出去3块蛋糕,问剩余的蛋糕还有多少?”学生通过口算发现小明一共分出去7块蛋糕,一共有10块蛋糕,那么剩余3块蛋糕,是总蛋糕的。

教师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场景与食物,激发了学生的口算兴趣,有的学生利用其它器材动手操作计算相关数值,有的学生则依靠口算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让口算得出正确结论的学生向其他学生传授经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后发现,学生在想象之中建立了一个“蛋糕模型”,再通过两次的分发依次减去相应的数值,得到最后的口算结果。教师在学生口算完毕之后,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展示出一个分成十份的蛋糕,并向学生展示计算的过程,将数字与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在口算方面的想象能力更强。
三、趣味口算练习,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则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时,需要采用趣味丰富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加入口算训练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的视算训练与听算训练,保证学生每天的口算练习量,坚持每天都要练习口算,记录口算的正确率,养成科学的口算训练习惯,使学生逐渐掌握这项基本的数学学习技能。如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间坚持每天利用3-5分钟让学生听算或视算20道口算题。教师让学生转变一个专用的口算记录本,由学生将听算或视算得出的结果记录在本上并填写时间,再进行同桌互改,将视算和听算结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每日口算训练的兴趣,使学生对口算训练始终保持着浓厚的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抢答式的口算题训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在教学卡片上写上一些口算题,并在抢答口算训练中快速的向学生展示卡片,由学生进行抢答,最快、最准的学生可获得积分奖励,在整个抢答的过程,学生不仅热情高涨,还能够保持较为敏捷的思维,学生口算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学生在口算方面的思维也越来越灵活。
四、合作探究计算,提升整体学习效率
学生在探索类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易于保持活跃的情绪,此时学生的思维最积极,对问题的感知能力最强,可以深入理解问题所表达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丰富学生的口算内容。如在“万以内的加减法”学习中,教师先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并利用游戏教学法向各个学习小组发布口算题组,由小组的各个成员依次口算作答,若其中一个同学的回答错误,则要整个小组重新答题,用时最少的小组即为获胜。这种带有竞技色彩的合作探究口算形式使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在教师准备题卡时就已跃跃欲试。教师鼓励学生小组设计新的口算游戏玩法,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畅所欲言,为组织更加多样的口算活动出谋划策,在体验不同游戏方式时,学生也逐步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口算方式,在合作竞技的过程中,学生具备较强的集体意识,对口算练习的态度也逐渐端正,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既可以体会到学生之间合作的益处,又能够以自己的力量为小组获得荣誉,这种口算训练方式对学生而言非常受用。而且这种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默契感增加,那么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一旦遇到难题,也会自觉的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新的方向。
结束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需要循序渐进,通过日积月累的加深口算经验,才能减少学生在思考中所浪费的时间。所谓口算,实际上是学生大脑思维对数字运算的快速反应,这种反应类似于大脑的语言功能,当学生经历了大量的口算训练以后,其数学语感也会逐渐成形。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需要紧抓“知识—训练—技能”及其他各个环节的训练应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训练机会和思考空间,巩固学生对算理的认知,利用数字的特征和运算关系,使学生能够将运算能力内化为口算能力,则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也会得到不断的强化。
参考文献:
[1]康旭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求知导刊,2020(18):43-44.
[2]时宁福.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J].学周刊,2020(12):160-161.
[3]王凤.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156.
[4]高祥.分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