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王小芸
[导读] 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是理解知识的前提,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可以积极结合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主动分析和判断数学知识。
        王小芸
        知市坪中心校  湖南 永州  425712
        摘要: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是理解知识的前提,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可以积极结合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主动分析和判断数学知识。不同阶段儿童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存在区别,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理解极有可能会出现误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儿童数学理解的现实情况,根据儿童的认知基础及逻辑起点揭示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儿童理解为切入点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全面引导学生,在不断完善及调整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表达,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水平,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树立数学思想。
关键词:儿童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引言
儿童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和主动寻求者,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剖析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经验、生活基础和心理特征,关注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二、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无视程式思维和儿童思维冲突
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许多的矛盾及问题。数学教师没有把握住儿童自主学习的脉络和层次,忽略了对程式思维与儿童思维冲突的分析及研究。数学教师还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陷入了固有思维。在对儿童思维进行分析时,很多教师无从下手,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认识钟表》时,数学教师会带领学生自己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之间的转化,以60进1为重点。有的学生会问教师为什么不是10进1和100进1呢?当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就代表着学生的思维非常的开阔,并且直接打破了教师的程式思维。但是有的教师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冲突,直接无视学生的个性化看法及意见,最终导致数学教学流于形式。
(二)无视高阶思维与童式思维的冲突
儿童的思维模式非常独特,有的教师过于注重经验性思维的分析,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主观判断开展教学活动,无视儿童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试图直接将自己的惯性思维灌输给儿童,但是最终所取得的效果却大打折扣。教师属于成人思维,儿童则属于童式思维,如果直接将成人思维灌输给儿童,就会直接禁锢儿童的思维发展。
(三)无视结论思维和过程思维的冲突
儿童才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要保障学生个人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儿童的自主经历和主观判断最为关键。但是传统的教学过于关注教学结果,将最佳方案和最优策略告知给儿童,让儿童机械记忆、简单套用。这一点不利于儿童的数学学习,严重甚至会束缚儿童的自主创新和大胆想象。
三、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倾听儿童的真实想法
以儿童理解为出发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数学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真正倾听儿童的真实想法,做儿童真实的倾听者。其中童化概念和概念同化之间的顺利转化最为关键,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曾提出,在倾听儿童声音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倾听儿童的演说,还需要倾听儿童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教师应该蹲下身来与儿童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儿童认知基础架构的实质要求,分析数学基本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儿童的已有认知观点,鼓励儿童再创造、再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揭示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儿童概念的再创造非常关键,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自主尝试,用儿童自己的方法解读概念内涵,鼓励儿童主动经历整个概念的探索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彰显概念教学的本质作用。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小数的意义》时,有的教师直接告知小数数位,最终导致儿童对小数的意义理解比较浅显和片面。对此,教师可以突破这一教学障碍,组织学生开展自由讨论活动,问学生0.7中的数字7所在的位数是什么?有的儿童会回答可以是小数位,有的学生会说可以叫分位。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都代表学生进行了主动分析。教师则可以积极尝试让儿童阐明自己的意见,关注整个意义过程的构建要求,帮助学生通过再理解和再构建来留下深刻印象。
(二)呵护儿童的童心童真
呵护儿童的童心童真要求数学教师积极实现智化思维和思维智化之间的顺利转化。智化思维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思维水平,实现与儿童思维的同步性,关注与儿童的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帮助儿童参与各种数学活动,进而完成思维智化的全过程。儿童观念和思维模式与成人存在明显区分,教师需要尽量避免儿童思维的成人化,而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儿童的所思所想,然后设计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儿童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步骤的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儿童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首先,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提升儿童的智力水平。很多儿童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培养儿童理性思维时,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步骤分析,忽略了儿童的感性研究。儿童天性好问、好玩、好奇,思维缺乏系统性,但是这些特性对儿童的自主实践和学科知识学习非常重要。教师需要结合儿童思维的跳跃性特色,遵循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天性,保护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在自主学习中的困难及薄弱点,以此来呵护儿童的童心童真,促进儿童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人民币,鼓励学生准备面值较小的人民币,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当完成这一基础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课前准备好的课件问学生,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有的小朋友会说,为什么只有1元和2元的人民币呢?为什么不设置3元或者是4元的人民币呢?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看法,让儿童发挥个人的想象力,站在儿童智化思维的角度,解释不同币值的设置要求及特点。其中列举法、运算法、逻辑推理法的应用比较普遍并且成效显著,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提升及培养,让儿童既能够知其然,也能够知其所以然。
(三)启发儿童的智力
要想加深儿童的理解,体现儿童的主体性。教师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儿童的智力启发。很多儿童在学习数学时比较纠结,难以明确个人的思路。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启发儿童的智力,了解儿童思维的纠结点,引导儿童自主实践。后进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在数学知识学习时极有可能出现纠结点以及薄弱之处,教师需要促进后进生的顺利转化,适当帮助后进生答疑解惑,关注后进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真实状态。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中的《用字母表示数》时,有的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困难及偏差,教师则可以适当列举相应的案例,对课文之中的例题进行改编。比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00千米,有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了若干千米,那么剩下的千米该怎么表示呢?学生所列出的表达式有所区别,不管是未知数的表示方法,还是简单的加减表示方法。只要学生能够主动的说出个人的意见,教师都需要提出公开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够启发儿童的智力,促进儿童的发展。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儿童的集体交流和自主策划,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化及多元化发展,鼓励儿童利用已有的数学教材自行发挥,避免程式化思维的干扰及负面影响。
四、结语
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数学教师坚持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主体地位,关注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轨迹,了解着眼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引导儿童主动探索知识,保障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俊华,王乃涛.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000(003):52-55.
[2]潘丽.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的设计探析[J].考试与评价,20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