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罗 娅
[导读] 通过分析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认识深度学习的思想内涵
        罗  娅
        绵阳中学育才学校  621000
        摘 要:通过分析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认识深度学习的思想内涵;并从深度学习的七个策略出发,分析七个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意义,阐述初中地理课堂中落实深度学习策略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性、科学的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深度学习;地理核心素养
引言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学习地理知识,目的在于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由于地理的环境空间广大,事物多种多样,关系错综复杂,容易造成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难以建立起知识的系统性,难以形成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机械式的浅层学习,为了完成学习任务、面对应试压力而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以致于难以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兴趣及爱好,有效建立地理学科素养。
一、为什么需要开展深度学习
为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的和谐幸福,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渐续不断地进行改革。几十年的教改尝试使得我国的初、高中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面临着许多的不足。从学生角度而言,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的初中学生身体素质不够,适应社会能力不强,面对挫折时负面情绪较多,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个人素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只能占据较小的比例。从我国的教育体系改革角度而言,多年的教改尝试始终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开展课程方案修订、课标修订、招考改革和教学改革,就是力图从知识技能的学习渐进至“三维目标”[1]的建立,再逐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基础在于学习,而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三维目标”至形成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2]。“三维目标”是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整体发展的思维观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贯彻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会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选择方法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核心素养又将“三维目标”的要求再提高了一个层次。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欧洲联盟(EU)都指出核心素养是个体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社会情绪以及较好的文字沟通能力,能够掌握科学技术等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具备适应社会的基础能力[3]。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全面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生活的能力,是位于社会环境中谋取发展、与人沟通交往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开展地理课堂的深度学习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在于建立人地的协调观、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以及地理的实践能力。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了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既是地理学科的两个主要特点,也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实践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的落脚点,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地理实践能力的体现。为获得以上四个方面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就应将深度学习的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融入至地理教学的环节中,潜移默化、指引性诱导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国外学者Eric Jensen已经提出了深度学习的七个策略[4],分别是设计标准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的知识、深度加工知识、评价学生的学习,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将深度学习的理念进行贯彻和落实。
(一) 重构体系化的标准课程
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师开展教学内容的首要根据,设计初中地理标准课程,既要能统括两年学习期内所有知识所传达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又要能区分和落实各个教学单元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来传达对思维的训练和素养的养成。在课程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就要回答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发展,哪一项核心素养会得到更多的发展。以美国农业为例,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美国农业现状、特点,通过结合地形、水源、气候等因素分析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使得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得到重点发展。从深度学习的方式方法上考虑,教师可以补充学生家乡的地形图、降水量图、气候图,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家乡农业的分布,让学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障碍
预评估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障碍,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科学合理的教学既要坚持教学内容的充实与完善,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坚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教学成效的完美进步。地理教材的编写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事物认知的总体情况,地理教师的任务则需要考虑到班集体的学习能力和对事物认知的离散分布情况。首先,教学内容需要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当地的生活习性,对已有文化知识进行了解和把握,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接受能力;其次,把握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规律特点,以其容易接受的方式循循诱导,逐步导引目标结论;最后,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科学合理设计分析思路,针对性解决疑难问题。
以章节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该章节的课程标准是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考虑到初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青藏地区,缺乏对该地区的感性认识,建以教师用青藏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作为导入。接下来为贴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化繁为简,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串联起整个课堂。考虑到学生们都喜欢旅行,活动一就设计去青藏地区旅行,请学生准备前往青藏地区的必需品,并从自然环境方面说明选择原因,让学生得出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特征;活动二可以让学生练习穿藏装,思考藏装的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活动三可以带学生体验吃藏餐,思考青藏地区的农业类型,高寒自然特征对农业类型的影响;活动四可以参观碉房,观察房顶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墙的厚度、窗户的大小等,思考高寒自然特征对建筑的影响;最后一个活动体验骑牦牛,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青藏铁路修建难度,思考高寒自然特征对交通方面的影响。
(三)创建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如自然地理要素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有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人口等,整个体系是一个内在联系完整的有规律的综合体。因此,学习地理不会一味追求逻辑思维或语言分析能力的专注性培养,它更具趣味性。学习地理知识,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逐步建立主动学习意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培养良好学习氛围。
三、总结
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之一。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有与其它学科的共通性特征,也有单独学科的自身特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目的,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讲究地理学科的文化特色;统揽学科素养培育的大体方针,从深度学习的七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实现素养理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 2011(9).pp.62~67.
2.张诗雅.致力于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理念与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8(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p.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