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贺兰芳
[导读]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于现在的学生有了新的标准,希望学生能够全面的进行发展。
        贺兰芳
        百色市右江区汪甸民族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533024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于现在的学生有了新的标准,希望学生能够全面的进行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和历史相关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其中的精神,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本篇文章对于人文精神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在初中历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并提出了培养途径,希望能够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教育改革的进行,使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出现了变化,更加的注重人文精神,希望学生能够对于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解读。在这一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对于社会更具有责任感,能够客观理智的进行分析。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般在人文学科比如说语文、历史中得到体现,其充分肯定了人类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进行的奋斗的意义,能够对于世界发展历程中的文化成果有所反映。人文精神的感染性比较强,是在人们生活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世界各地普遍适用。这一精神可以对于人们进行鼓励,使其更加的热爱生活,并积极的通过努力来创造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于文化进行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1]。开展人文精神教育,能够使学习相关内容的学生,科学合理处理人与社会的矛盾,在创造自我价值的同时,不损害社会的利益,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我国居民是否存在人文素养,对于我国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相关资料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的形成,能够使国家更具有潜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人文素养的形成能为文化创新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二、在初中历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一)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好的人文素养能够使学生原本的精神状态得到转变,更加的积极向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营造一个适宜培养人文精神的氛围,能够使学生学会思考,自主的分析现实和历史的关联,并对于社会与个体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理解不同民族的特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提升了历史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掌握更多历史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初中生在对于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将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概括整合,找出历史存在的规律,并将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从多样化的角度来看待同一历史内容,正确的认识自己,热爱祖国,用辩证的眼光来对于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对于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中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认识到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思维还未成熟,对于外界的事物存在着较强的探究意识,思想可塑性非常强。抓住时机来对于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能够从基层群众的角度来探究历史,学习历史中的知识和经验,发展自我,提升自我[2]。
(三)能够使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
        学生在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并和社会主流观念相同时,就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来对于本质进行分析,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的意义和出现的原因。初中学生要认识到在对于历史事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前因后果。借助于初中历史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物,使学生对于历史产生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

学生可以将课本中所提到的初中历史知识当做分析历史的脉络,树立起自主思考的意识,在历史教育中获得成长。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开展教学
    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历史进行解读,明确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没有人文观念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无法系统全面的分析在不同角度下同一个历史内容的性质。在这一情况下,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对于先进的技术进行使用,借助于技术来对于人文精神进行宣传,营造一个适宜的人文精神教学氛围,使历史教学能够打破传统,不再是沉闷的。比如说,在对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对于当时的场景进行呈现,并播放和其相关的电影、图片等,以及我国古代同时期的相关视频、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当时的场景,分析中国和西方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律。
(二)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为了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展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对于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学生站在人文的角度来对于历史内容进行思考[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主题,对于学生进行分组,让不同的小组来对于某一个问题进行解决,这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于历史出现的原因和背景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将信息设备比如说手机、电脑等借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监管下进行使用,搜集一些自己需要的资料,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与提出观点的同学进行合理的辩论,使学生能够对于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能够对于学生进行监督,使其脱离课本来进行历史学习,对于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比如说,教师在对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单元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存在意义以及对于我国现在发展的作用,以及其失败原因,设想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复辟,这一革命在当时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正方可以将当时三民主义取得的成果进行论证,而反方则可以提出当时社会的弊端来进行反驳,站在最底层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学生通过辩证,形成人文精神,对于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科学合理的对于现有人文资源进行使用
为了使初中历史教育展现出人文属性,更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于历史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找出其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向一些历史人物学习,将其作为榜样,用辩证的眼观来对于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对于社会主流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4]。比如说,在对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八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进行教学时,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告知学生为什么要进行革命,并让学生分析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为什么孙中山先生失败那么多次还一直坚持,使学生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不畏惧失败,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的精神。通过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风雨飘摇的局势和人们的拳拳爱国之情。在这一情况下,学生能够对于历史中含有的人文精神产生一定的了解,并学会换位思考,辩证的进行思考等。
四、总结
        根据上文来进行分析,初中历史是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对其予以重视,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更多和人文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进行探究,发展自我[5]。
参考文献
[1]齐伟伟.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20(05):46-47.
[2]吕维,张思思.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彰显“家国情怀”教育——以统编教材七下《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为例[J]. 江苏教育,2019(67):14-16.
[3]李文龙.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存在的问题[J]. 才智,2016(15):142.
[4]黄连姬.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讨[J]. 学周刊,2017(29):46-47.
[5]魏鑫彦.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 华夏教师,2019(3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