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艳蓉 2孙青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2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高中地理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价值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地理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有重要开发意义的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通过笔者对高中地理教学隐性课程资源对策进行探究,提出具体的方法途径,以期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地理教学;隐性课程资源;对策方法
一、隐性课程资源的概念
(一) 隐性课程资源的概念
1.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学校一门学科开设的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总和,包含了课程设计、实施及评价等,以及利用到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等等。即:学生学习地理所用到的教材、学习的场所以及家庭和社会中各种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资源。它不仅承载着知识、信息与各种经验,也作为地理课程教学实施中的载体。
2.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是学校情境中潜在、隐蔽的课程,是学生以间接的方式学到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无意识地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情感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以及行为习惯等,与“显性课程”资源这种正式课程相对,在学校中没有明确的规定、非正式,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
3.地理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
地理隐性课程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潜意识获得的有关地理性的生活经验、理想情感、价值等意识形态内容和学科文化知识,或者是在学校里用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与地理相关的情景以及因素等所组成的课程资源。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隐性课程由于它是内隐、不明确的,致使在对其进行理论上和实践方面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笔者通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内涵、价值与开发的对策,期望能为隐性课程运用于现代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提供方法途径。地理课程是一门给学生传授地理方面知识的学科,强调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的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使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等全方位受到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开发将高中地理教学中长期被教师忽视的一些隐性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发出来,传授学生地理学科的知识,而且让学生的地理基本素养得到了培养,树立科学科发展观,以及形成地理人的情怀(爱国、人地协调发展)。教师发现地理教学中隐性课程的重要价值,从新的视角来开发地理隐性课程资源,促进地理课程教学成绩、质量的提升与完善。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隐性课程开发的对策方法
(一)学校环境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今,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一些学校实行了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抑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学校物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平衡,通过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熏陶,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地理氛围浓厚的情景中学习地理知识。为此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进一步优化学校物质方面的环境 。教学环境、生活环境、文化和体育设施、绿化状况、卫生条件、图书以及网络等,具体到班级课桌摆放、座位排列以及装饰等。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接收到的教育更加深刻。(2)学校多开展选修课、各类专题讲座 。增加多门选修课,让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得到满足,并多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种专题系列讲座,拓宽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地理学科研究能力。(3)多开展校园有关地理文化方面的宣传活动 。比如:组织开展植树日、节水日、人口日、地球日等节日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加,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运用地理知识等实践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个各方面得到提高。
(二)开发地理教师这一隐性课程资源,提升教师各方面的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潮流”的涌进,需要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修养,要求对地理教师注重自己本身这个隐性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教师不仅有专业知识的储存,还积累了多年的教育经验,本身就可以是一个隐性的课程资源“宝库”。开发教师这一隐性课程资源,(1)教师要转变意识、价值及观念,要挖掘地理教师自身的价值。教师在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时,会忽略自身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进行研究性的教学,同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促进自我各个方面素质的提升 。(2)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 。新课标注重价值观方面引领,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发展形成阶段,容易被其他人的行为影响。相对于老师的说教式教育,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更明显。特别是学生对教师才华、人格崇尚,学生在无意识中就耳濡目染,形成自己的性格。(3)教师要注重自我提升 ,积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专业文化底蕴深厚,其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强,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地理教师要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仅是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与其它学科知识相融合,学习其他学科,做到终身学习。
(三)学生自己注重身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任何学生不仅仅只是生活在学校,他们还有校外父母传授的生活知识和经验的累积。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前,就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故此对一些地理现象也有着自己的认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发自己身边的隐性课程资源,能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在上课之前学生有知识的准备,在课外时间多关注地理方面的知识,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运用的实例,多搜集地理方面的资料,让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比如;在家里做饭,切洋葱时在旁边点上蜡烛就不那么“辣”眼睛了,有了这个生活小知识的基础,当进行高一的热力环流知识点的学习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学习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学生就更加有兴趣学习地理知识。
在地理课堂学习时,学生要多积极参与思考探究活动。如今,地理教师大多提前准备了教学设计和学案,做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境预设,倡导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即能发展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互相交流的能力以及小组分工、协作能力。所以,学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主动参与地理课堂讨论,并积极思考,注重培养自身回答问题的能力,既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让自身综合素养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凌伟铁.高中地理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17):86.
[2]常莉.地理课堂隐性课程的挖掘[J].教学与管理,2012(16):75-77.
[3] 李金国.高中地理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和思考[J].地理教学,2010(21):9-12.
通信作者:孙青/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
简介:昆明市第十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学地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省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云岭名师和春城名师、昆明市首席高级教师、省市区孙青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师大硕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教育部审定现行初中教材、主编参编30多部教材教辅。在担任昆十中地理教研组长及省、市、区工作室主持人期间,坚持教学、科研、研训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多次在全国学术交流活动中进行展示和探讨。2017年和2018年,经过校、区、市、省一级级向上推荐,成为昆明市唯一参评教育部“万人计划”的中学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