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华
广东省中山市永宁中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中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发育更加完善,对学生开展教育管理也更加困难,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管理,帮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在对中学生开展心理管理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阻碍,心理管理发挥出的效果仍然有限。作为班主任,要发挥出自身的管理作用,积极找寻更有效的策略,提升心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心理管理经验,在充分开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中学教育;班主任;心理管理;策略
引言:班主任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承担起教育管理的责任。在中学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结合中学生的特性,也要重视心理管理的开展,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指导。心理管理不同于其他的教育管理形式,会在管理结束后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深远的影响,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在心灵上对学生做出指导。
一、班主任心理管理的困境
(一)班主任话语权过大
根据笔者实际的工作经验和观察分析,有很大一部分班主任不会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过程中,对班规的制定、学习总结等活动环节,大部分学生都不够了解,部分班主任认为学生没有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必要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的话语权过大,是班级里的“绝对权威”,班主任的“一言堂”也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无法满足,而是将一些大道理灌输给学生,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观念,要求学生能绝对服从班主任的管理,在班主任的控制下进行学习和各种活动。这样的班主任管理形式,虽然有时也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无法形成独立的意识,一旦遇到问题时,往往会第一时间寻求班主任的帮助,而不会自己尝试解决;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克服,而是放弃。班主任这种绝对的控制行为,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站在班主任的对立面,师生关系恶化,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二)对心理管理和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各个学校对升学率的严格要求,所以班主任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平时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也会选择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将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强制利用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讲,正是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部分班主任过于严格的学习要求,给予他们太大的压力,这是初中生无法承受的,学生不主动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学习成绩的提升也就十分有限。对学生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对智育成果比较重视,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等领域不够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的方式给予了学生更高的压力,而超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力,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笔者实际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消极情绪也比较明显,甚至有部分学生考虑过自杀,学生的心理状态值得我们警醒。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个人的心理特性固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更是由于我们对心理管理和教育的忽视,给予了学生太多的压力,让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最终出现了心理问题。
(三)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初中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在生长过程中的经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接触到的社会群体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开展心理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用同样的方法来进行管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逐渐趋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在当今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是我们主要的教育目标,而这样不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心理管理模式,无疑会打击学生创新和创造的积极性。
二、班主任心理管理的策略
(一)组建心理兴趣小组
作为班主任,应当将心理管理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参与度,改变当前班主任“一言堂”的现状。在班级中组织学生,让学生自己来组建心理兴趣小组,在小组当中,每位同学发挥出自身的优点,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上的疑惑。心理兴趣小组也会逐渐影响到其他同学,激发班级整体的积极性,打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这样心理管理的开展也会更加顺畅。在心理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搜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资料和知识,带领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开展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帮助班级内的同学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心理兴趣小组的带领下,其他同学也能够主动学习心理知识,阐述自己心理上的困惑,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提升心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联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在对学生开展心理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想要对个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管理,必须从班主任处获得该学生的相关资料,班主任想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给予一定的帮助,在互相配合的情况下,提升心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班主任要整理好学生的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实际的情况,并且及时对档案进行更新和整理;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联系,了解学生寻求帮助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及时与学生的班主任进行沟通,让班主任能够有基础的了解,针对个别学生来访、寻求帮助的情况,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并给出相应的心理教育计划和方案,辅助班主任开展心理管理工作。
(三)构建家校联合模式
家庭教育是中学教育阶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开展心理管理,也需要家庭的辅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父母也有很大的责任。而对学校来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要在学校来度过,尤其是脆弱的青春时期,心理上的变化比较剧烈,学校的心理管理和氛围也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面谈、家访和电话等方式,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对学生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我们心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家长与班主任紧密联系和沟通,一旦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能够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和指导。
(四)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
在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学生,自尊心里往往比较强,所以在对学生开展心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也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这样学生才更乐于配合我们的心理管理。针对学生个体开展的心理管理,应当尽量选择同学较少的地点,例如办公室等等,这样学生才会将自己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表达出来,向老师寻求帮助。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使用,引导学生而不是强制的管理学生,让学生能够认可我们的心理教育方式,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想法。
结语:在对中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心理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作文班主任,我们应当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当前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困境,做出合理的心理管理,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通过高效的心理管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沙沙.浅谈中学班主任管理[J].学周刊,2012,31:25.
[2]高福营.中学班主任心理管理的困境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16:27-28.
[3]王秋妹,刘亮.提升班主任的“心理领导力”,为班级管理注入新动力[J].中国教师,2019(S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