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冰强
电白区树仔镇振华小学 广东 茂名 525400
摘要:自古以来,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是倡导德育为先,例如在孔融让梨和羔羊跪乳的寓言故事中,都体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并且提出了优化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借鉴参考,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融入德育教育,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无私奉献
引言:小学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为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与保障。近年来,教育部门不断推广与落实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需要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然而,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导致对素质教育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还需要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渗透路径,提高教育水平。
一、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脑海中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在现阶段的教育中,较为注重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以及班级卫生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培养。由于学校管理人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没有完全发挥出育人作用,使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与表面化。此外,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合理性。在现代社会中,德育教育需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部分班级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再加上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价值意义与核心内容,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抑制了学生的天性,影响其表达自身的观点与看法,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适合的德育教育内容,确保德育教育的高效性。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增强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在各科老师中,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不但是班级的管理者,而且是德育教育的引导者,肩负着重要职能,因此,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言传身教,用自身行动对其进行引导,提高渗透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需要自我反思,寻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对待学生需要耐心引导,而不是一味的采取惩罚措施,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对于班级管理的方式,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班级管理规定的制定,使其日后自觉遵守规定,提高修养与素质。
2.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写作中,让学生学会抒发自身情感,辨别世间的善恶,可以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选择积极向上且具有正能量的活动,不但可以丰富知识体系,而且可以熏陶思想,培养优秀品德,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语文知识,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感悟,激发出写作热情。其次,可以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打造德育教育课堂,例如,教师在国庆节、建军节、劳动节等法定假日,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国演讲”和“劳动最光荣”等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举办相关的作文大赛和演讲比赛,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使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活动中获得成长经验。
最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若是可以获得家长的配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之间需要保持良好地沟通交流。
(二)选择适合的德育教育内容
1.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与思想价值观念,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行为道德教育,规范与引导其日常中的行为,培养政治精神与爱国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当教师讲解《北京的春节》时,需要带领学生走进北京的春节,使其在阅读中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描写的人民的活动,具有衔接紧凑和脉络清晰的特点,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方式,从字里行间中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春节的热闹,表达了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查资料的技能,因此,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任务,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等方式收集资料,其中包括描写春节的春联、童谣、诗词、文章等,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之后,在课堂上,让其带着感情大声朗读,感受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首先,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与春节相关的音乐或童谣,唤醒学生的记忆,再让讨论春节是怎样热闹的情形。其次,找到作者描写四个节日的重点片段,细细品味感受当地风俗。最后,整理回顾,升华情感,在学生感受春节的热闹后,让其了解作者详细描写除夕、腊八、正月初一、十五的原因,学习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春节代表着期盼、祝愿、乡情、亲情,学生通过较强的画面感,可以联合生活实际,了解不同地区与民族的风俗习惯,激发出想要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想要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心理特征,从而培养民族精神。
2.培养无私奉献精神
当教师讲解《最后的姿势》时,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在开始讲课前,可以根据文中内容布置问题,其中包括“这个姿势是怎样的?又是谁最后的姿势?阅读完后有怎样的感觉”等,以感性的视角看待问题。让学生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寻找描写姿势的句子,并且用笔进行标记。
根据内容可知,文章总共有三次描写了最后的姿势,在第一次中,课桌摇晃起来,楼房发生倒塌,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而此时谭老师将四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以自己的身体,为其撑起一片天,才确保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在第二次中,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展现,谭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为了保护四名学生,后脑被砸的血肉模糊,已经深深凹陷下去。可以试想一下,在生死存亡之刻,谭老师离门口最近,本可以快速逃离现象,但是却将生还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自己则独自面对危险,用双臂守护住了生命之门,即使明知道留下就意味着面临死亡,却依然义无反顾,给人难以言喻的震撼。在第三次中,描写了谭老师就算在操场上看到小石子,也会捡起来,生怕学生受到伤害,然而却再也看不到其充满活力的身影了,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护助了学生。
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在获救学生和救援人员的口中,可以体会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行动中,而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被发现时,即使后脑血肉模糊,却死死护着四名学生。在5.12地震中,当灾难爆发的时刻,谭老师用生命铸就了滔天的大爱,诠释了教师最高尚的师德,以及责任与爱最深刻的含义,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作,以作文的形式表达此刻所思所想,展现出对谭老师高尚品德的敬佩之情,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价值。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优化德育教育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教师需要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将德育意识渗透到自身行为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其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具有班级荣誉感,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业鹏.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20(0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