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雯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中心小学,广东 佛山
【摘要】落实整本书的阅读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可以通过“读前导的推荐课”“读中导的推进课”“读后导的交流课” 三步走的指导策略,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高整本书阅读的实效。
【关键词】整本书 阅读 兴趣 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所以,落实整本书的阅读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由温儒敏教授主编的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把课外阅读纳入了教学体系,而整本书阅读作为其中一体,也由“自由军”变为课文课程的“正规军”,走进了语文课堂。笔者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实践时,摸索出“三步走”的指导策略,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高整本书阅读的实效。
一、读前导——阅读推荐课
一本好书籍, 如果学生没有阅读的欲望, 将永远体会不到这本书妙趣横生的魅力, 因此,阅读推荐课要以“激发兴趣” 为重点。
1.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我在给学生推荐《草房子》整本书阅读时,我先出示作者曹文轩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就在书中等你”,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就在书中等你”这句话吗?你们知道是谁说的吗?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然后进一步介绍作者,再导入本次要推荐的书目《草房子》。
2.充分利用封面的信息,点燃学生阅读的兴趣。
读书先读封面,封面有不少信息,比如有书名、作者姓名、出版社的信息,许多读物的封面设计精美,甚至还有跟书的内容有关的画面或文字。这些都是学生对书籍内容猜测、想象、质疑、生长出“兴趣“的开始。
书名是一本书的眼睛,学生在阅读书名时,就明确了书的题材、阅读的主题,在阅读封面的画面时,展开一定的联想,获得较为丰富的信息,从中,学生对阅读的书目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整本书的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比如《草房子》这本书的封面有这样的画面:图画上画着一座座有金黄色大屋顶的草房子,草房子的屋顶站着或坐着一群孩子。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封面上的画面,想一想:你对这样的草屋子有什么印象?学生汇报完,我又引导学生预测:这些孩子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画面的左下方还有就是这样一段文字:“明天一大早……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桑桑和他的家……”,我又引导学生朗读这段话,猜一猜:屋顶上的孩子中哪位是桑桑呢?并引导学生预测:这位桑桑和草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3. 介绍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师应先借助资料书、网络等形式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创作背景、书中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草房子》之前,教师通过查找资料,向学生介绍作者曹文轩的相关情况,并告诉学生,他在农村生活了20多年,因为难忘小时候的事,他就把自己的童年故事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草房子》,可以说,《草房子》中的桑桑就是作家自己的写照。然后再引导学生去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和书中的故事背景。
二、读中导——阅读推进课
不少教师在上完阅读推荐课之后,就不再管了,一味地让学生独立阅读。学生用了什么方法进行阅读?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有哪些收获?老师毫不知情。教师要上好阅读推进课,引导学生由浅层次阅读到深度阅读,做好整本书阅读有效地推进。
1.教给自主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自读是阅读的重要部分。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要全身心沉浸到书中,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并要坚持持续阅读,才能深刻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及对事物的思考方式。
在自读环节,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进行 “略读”,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草房子》时,先让学生利用书目的内容提要、目录等,快速提取信息,了解文本大意,再要求学生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然后,教会学生进行“细读”,边读边做批注笔记,比如摘抄精彩语段、妙词佳句等,或使用批注符号在书本精彩语段部分圈点勾画,并找出文本中的一些极具思考价值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对这些句子的内涵加以思考,在一旁做好注释。如此,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在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上,教师可以根据阅读书目的内容、题材、故事情节、人物特点、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核心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深度阅读。比如在阅读《草房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1)当你刚看到封面和书名时,你会猜想《草房子》写的是什么事情?当你了解到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时,你又能想象书中写的是什么故事?
(2)这本书人物众多,他们都有哪些个性特点呢?在这些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哪些又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震撼呢?
(3)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人性美和意境美的呢?
(4)小说中最令你感动的场面或者最难忘的画面是什么?能分享你的看法吗?
(5)读这本书有没有遇到困难的地方?或者还有哪些困惑?
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出核心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能提升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品质。
3.以阅读单为支架,推进整本书阅读走向纵深。
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读书目设计阅读单,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进度和读的情况,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推进 。
(1)多种维度设计。教师可以结合书目,从整体感知,提取信息,鉴赏和品析,推理和猜想,表达和运用等几个维度来设计,可以根据书目的内容设计一张或一组阅读单。但是,阅读不同类别的书目,目标不一样,自然而然阅读单的设计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阅读小说时,要把握情节转折、事件变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设计。 当阅读一本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的书籍时,可以设计一个思维图来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如预测、评论等。也可以围绕看法、感受、感悟来设计,如结合情节或人物写自己的看法,或者写阅读感言等。可以聚焦读写互动,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草房子》中描写草房子的片段,可以设计让学生仿照书中语言表达的风格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2)简化呈现方式。可以以简洁明了的图表、提纲、读书卡等形式来呈现,如指导学生阅读《草房子》后,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个阅读提纲,可以把全书的章节、主要内容、人物特点、感人情节、优美句段以及自己的感受、启发梳理一下。
三、读后导——阅读交流课
阅读交流可以分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等,让学生结合所读和阅读单进行分享和交流。阅读交流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一步,是在阅读推进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师要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引领学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观察、思考作品,深化认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
话题可以从学生的阅读反应获得,也可以在深入阅读过程中产生。讨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选择交流话题,可从文本的主要情节出发,加深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进而在不断地练习中,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草房子》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中,老师发现学生在完成阅读单的时候,对人物形象有不同看法。所以老师可以设计“一起聊人物”这个话题,让学生聊一聊书中的主要人物的特点、故事,聊一聊自己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
另一种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但是在交流之前,小组要制定一些交流规则或话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文本,把握文本内涵。比如:在阅读完《草房子》整本书,有一个小组制定了这样的规则和话题: 1.先自主浏览片断, 围绕感人至深的情节写写笔记和读书感受;2.分小组进行分享交流; 3.小组内充分交流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的关键是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品悟作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至于交流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只要实现交流的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即可。另外,教师作为分享交流的组织者,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交流的过程中。
总之,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不论是读前导的推荐课,还是读中导的阅读推进课,还是读后导的阅读交流课,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深度阅读兴趣,从而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周益民.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8.
[3] 南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宁夏教育,2015(1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