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泽宇 2 吴玉梅
1甘肃省金昌市幼儿园 ;2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服务分公司幼教中心 737100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经常在我们的语言领域的古诗词诵读和主题中出现。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此时杜甫已是55岁高龄,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诗人在西南漂泊八年之久,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内心的无限愁闷,诗人在重阳节抱病登上夔州(现重庆奉节)江边的高山,写下此诗,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远眺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中罗列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自然事物,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加以形容,“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诗虽然没有一句写登高,也没有一个字点名“秋天”这一季节,但句句不离登高,字字饱蕴秋意。时当深秋,因为登台,台高,故愈觉风大,所以说“急”;登高仰视,晴空万里,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郦道元在《三峡》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闻猿声而“哀”;再向远眺,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诗人抓住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入诗,构成了一幅悲凉萧瑟的画面,流露了诗人心中无限凄凉。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描绘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面对此景,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枯叶飘零,仿佛在告诉诗人生命的短暂与逝去,滚滚江水又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人得生命是如此的渺小短暂,但时光流逝,又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诗人也将坦然,豁达的面对这一切。此两句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既写出诗人面对人生苦短的无奈悲苦,又有诗人坦荡开阔的胸怀,营造出苍凉悲壮,雄浑壮观的意境,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句紧扣“悲秋“两字,抒发诗人内心无尽的悲苦。
“万里”------离家万里,极言①漂泊之苦;“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景引发诗人身世飘零的悲叹,慨叹②凄景之苦;“常作客”-----极言游子羁旅他乡时间之久,更见思乡思亲之情切。“百年多病”------一生苦难,体弱多病,极言③多病之苦;“独”-------孤身一人,极言④孤独之苦;“登台”-----点题,登高望远,满眼凄凉的景象,更勾起心灵深处的哀痛,。“艰难”-------社会动乱、遭遇坎坷、生活艰辛,“苦恨”------极度遗憾,两词极言⑤艰辛之苦⑥国难之苦;“霜鬓”------白发,是由“苦恨”所致,在着一“繁”字,更显“苦恨”之情日深,此极言⑦垂暮之苦,⑧壮志难酬之苦;“潦倒”------体衰多病,愁肠百结,心中的愁闷,极言⑨失意之苦;“新停浊酒杯”------因病刚刚戒酒,诗人心中无限愁闷。适逢重阳,本想登高消愁,看见的确实满目秋色,结果是愁上加愁,此景此情,诗人怎能不想起以酒消愁呢?然而由于因病断酒,悲愁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此句又极言⑩停杯之苦。
此两联尽写了诗人身受的十重悲苦,而诗人将此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以“悲”字为核心,全诗以悲景入诗,以悲情结诗,诗人抱病登台,本欲登高遣悲,但面对悲秋之景,又增新悲,诗人回顾一生,悲苦异常,本欲借酒浇悲,却无奈疾病缠身,又添悲苦,此景此情,怎一个“悲”字了得!
全诗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语言凝练含蓄,格律工稳严整,格调雄浑高亢,慷慨激越,浑然一气,古今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