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兴伟
云南曲靖罗平县第二中学 655800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为使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主观上看,很多家长自身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往往表现出家庭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参与家庭教育的愿望不强,或是过分地依赖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其实,相对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孩子在家庭中能够表现得更加真实和自我。本文笔者将对我国家庭教育中孩子主体性表现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主体性 孩子成长
一 . 我国家庭教育中孩子主体性之历史考察
首先,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看,家庭教育深受我国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理念的影响。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理念是整个封建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烙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国的文化特质和国民性。【1】孩子的家庭教育必须服从当时社会的建构理念,家庭教育强调对整个封建伦理 、出世入仕和明哲保身等生存技能的灌输学习,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重义轻利的非功利主义价值观;第二、重家长权威和社会价值而轻个人价值;第三、重教育的政治作用而轻经济作用,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的目标。【2】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所追求的是整体价值,对于个体更强调作为“我们”的整体价值,而轻视作为“我”的个人价值,主体性并未被突出。
再者,从民国时期来看,传统社会的伦理纲常、学而优则仕、追求名位的价值观念仍对家庭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个体的主体性仍然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的排挤和压制。虽然清王朝的覆灭和西方文化的持续冲击,但西方的那些注重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价值观念对我国人民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最为典型的是,在那些封建半封建的官僚家庭和大资产阶级家庭中,其成员可能或多或少受到过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孩子对父家长权威的服从还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此外,鉴于中国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那么西方文明及其先进思想观念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封建的那一套天然的对个体的主体性具有压制功能的文化机制几乎没有失去它的阵地。
二 . 我国家庭教育中孩子主体性之现状分析
应试教育很大程度阻碍孩子天性发展,挫伤孩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家长秉着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家长家庭教育外在化,不在于孩子本身。
值得庆幸的是当今社会承认主体性的价值并在理论上为其辩护,但主体性必须按照它所规定的标准进行塑造,具体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替代,孩子沦为实现家长愿望的工具。由于父母的全方位替代,孩子会形成严重的依赖性,这样孩子就不会自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削弱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利于主体性的确立。卢梭表示“你一旦用自己的权威代替他自己的理性,他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理性了,并沦为别人见解的牺牲品”【3】。
再者,表现为孩子的成长环境几乎没有合乎教育目的的选择、控制和转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当下随着智能移动端等现代信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获取的便捷化、多元化和智能化,同时由于孩子的生活世界与成人的生活世界之间是高度融合,孩子所接触到的外部世界的“刺激”是极为可观的。孩子所接触的这些东西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未必都是有益的,而且根据马尔库塞的观点现代大众传媒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更多的是在执行一种肯定性、诱导性的功能,而非否定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功能,这容易使人沉醉在满足的幸福之中,缺乏判断和否定性思考。很显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加剧上述趋势。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有其特殊性,大批农村的家长涌进城市,父母和孩子的长期分离,导致父母不可能对孩子的成长环境进行有效地干预。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在孩子心灵还很幼小,心智还不健全的时候,就被迫带到了一个成人的世界,其结果是,即便他们还是一个孩子,但他们的言谈举止,思维逻辑就像个大人,似乎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成人的主体性,实际上这恰恰是很多孩子未来人生不幸的根源。【4】
最后,表现为孩子在单一的环境中进行单向的学习。家庭教育不但被迫屈就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而且教育的情境也缺乏多元性和丰富性。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跟自小生活和接触的环境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有关。心理学的小白鼠实验研究说明:丰富多元的环境有利于促进脑的发展。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迫于升学等压力,很多父母不得不把多元的环境人为地改造成一元的环境,即符合学习知识的环境。孩子亲身去体验自然的机会并不多,而且闲暇的时间去旅游观光所接触的那些自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在这种一元环境的主导下,政治、经济、伦理、审美等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的方面并不是他们关心的内容,一切都聚焦于那个单向度的维度——学习知识。 孩子没有机会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得必要的刺激和锻炼,导致孩子的各种官能也就不会得到适时的发展,这样单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有很高的应试能力,但他会学习,却不会思考、判断,缺乏创新性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朱岚: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 【J】 理论月刊 . 2005(11).114.
【2】.刘春梅:历代家训和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法)卢梭 著 彭正梅 译 爱弥儿(精选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83.
【4】.(英)罗素 著 杨玉成 催人元 编译 罗素论幸福人生(论教育尤其是儿童的教育)【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