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彩衣在作文中熠熠生辉--初中生作文文化底蕴提升路径研究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林雪晖
[导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将其运用于作文教学之中,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林雪晖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宝源学校   广东 河源 517000
        案例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将其运用于作文教学之中,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作文要想取得高分,就必须能在作文体现出自身深厚的文化积累。如何让学生作文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语言富有文采,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本人选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写游记”这一节,作为初中生作文文化底蕴提升路径研究的教学案例展开研究。
案例描述
一、有心插柳将成荫
【片段描述】
师:同学们,请你们谈谈自己印象深刻的出游经历。主要讲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过万绿湖游玩,乘坐快艇很刺激。
生:我也去过。湖里有很多山,湖面不宽阔。
生:湖里的水特别绿,而且,早中晚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生:我最喜欢在景区里吃饭,那里的桂花鱼,简直是人间极品!
生:……
师:要写万绿湖的美,你们觉得最主要要写哪些景物呢?
生:水
生:还有山,因为这是万绿湖,要突出“绿”。
山区的孩子们出行的范围有限,他们游玩的景点往往会一致。在畅谈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跟随陈述者的思维,再次多角度地体验游玩的过程。不断丰富、完善自己游玩时所忽略的部分,对曾经游览的景物有了更细致的观察与认识,游览的体验也就深刻了。让学生明白出游时要留意对景物作细致的观察,游记要抓住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及景物的典型特征来描写。
二、让景物描写披上文化的外衣
【片段描述】
师:怎样才能让描写的景物更具美感呢?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内容:
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山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水是野的。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
……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索溪峪真的是“野”性十足,山野,水野,物野!
生:我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想去看看。
师:哪些句子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什么?
生:“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仿佛石头就要砸下来了,真让人心惊胆颤。
……
生:作者观察认真,把景物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形象。
师:那他是用了哪些方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呢?请举例说明?
生:作者通过描写游客的反应来突出“山”的“野”,让人感同身受。
生:是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展开描写。“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这个比喻,让人觉得索溪可爱极了!
生:“断壁悬崖”、“一峰独秀”、“浩气长舒”、“窈窕淑女”等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让人觉得美不胜收,富有文采。
师:确实如此,在描写景物时,我们抓住景物的特点,恰当地使用比喻、排比、拟人、联想等修辞手法会使景物更加形象可感。大量使用四字词语不仅能够提升文章的内涵,更能让人觉得文化底蕴深厚。
三、用议论抒情丰富文章的内涵
【片段描述】
师:一篇好的游记是否就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就够了?还需要写些什么才更具深意呢?请欣赏以下内容:
来五大连池,是定要看看多年前火山留下的痕迹。乱石成堆,翻滚着。不禁 思索,那时候,人是怎样逃出火山爆发,地壳深陷的。
转身,看见了长在火山石的多肉植物。它一点点地汲取营养。

想起导游说的:“这火山石上的青苔,一年才长几毫米,”这不禁让我感叹,它就像我们一样,每个人生在这个世界就是独一无二的。“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你若努力,便会成功,因为我相信这世界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抵着烈日到达了火山顶,风吹来了,她摸着我的脸,凉丝丝的;她撩动我的 头发,顽皮可爱。我背过身去,感受风的存在。数学中有:存在,即有意义;在 这浩大的宇宙中,我们只是小小的一部分。但是,你的存在会不会掀起美丽浪花,这取决于你自己!
成功,没有捷径,最好的办法便是一步一脚印,踏实地走下去!
学生在阅读过后,陷入了沉思。明白了,写游记不仅要对景物展开细致的描写,更重要的还要联系生活,写出游览风景名胜之后的感受及领悟到的道理,增加文章的内涵和深度。于是,本人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新理解。
四、用历史人文、故事传说增强文化气息
【片段描述】
师:在游记写作中不仅描写自然、人文景观,还要将这些景观背后所蕴含的经典历史故事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使游记显得更加丰富、以及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谈到长江考察热及中外勇士的探险,《一滴水经过丽江》中谈到丽江的历史,谈到东巴文字,都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气息。这就需要游览时用心搜索相关材料,在写作时恰如其分的运用。那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家乡风景名胜的历史传说?
生:源城区有望郎回的故事,神仙造龟峰塔的传说……
生:龙川县有越王赵佗的故事……
生:和平县有一门三进士的故事……
生:紫金县有苏区的革命故事……
结语:游记”类的作文写作,重要的是抓住游玩时所见、所闻、所感来写。同学们要抓住具有特色的景物,细致观察,巧用技巧装扮语言,通过对所见景物与文化的思考,写好游记“所感”部分,使作文更加有内涵、有文化深度,以此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
案例反思
在此次的“学写游记”作文课中,本人主要的教学侧重点在引导着学生学习提升作文的文化内涵的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操作:
一、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景物细致观察 ,细心体验
由于年纪原因,大部分初中学生游览过程中存在注重自身的乐趣,对周围较特别的景物不敏感,观察景物不细致等问题。因此,写的游记大多是流水账式地记录事件的过程,没有突出的景物和中心思想。山区的孩子们出行的范围有限,他们游玩的景点往往会一致,因此,我设置了“畅谈出游体验”的教学环节。在畅谈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跟随陈述者的思维,多角度地再次体验游玩的过程。不断丰富、完善自己游玩时所忽略的部分,加深对游览景物的印象,对曾经游览的景物有了更细致的观察与认识,游览的体验也就深刻了。这个环节的设置成功引导学生们明白出游时要抓住最富有特征或代表性的的景物细致观察,游记要抓住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注意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来描写,为具体生动、主次分明地描述出自己在游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会技巧,巧饰语言
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文章也是如此。同样的意思,如果能恰当运用一些技巧进行表达,能使文字摇曳多姿,生动感人,韵味隽永。课堂中,我通过示例课文《索溪峪的“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排比、拟人、联想等修辞手法和巧用四字词语等几个容易掌握的技巧来装扮文章语言,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用议论抒情丰富文章的内涵
写游记,大多数学生们都会描写看见的具体景物,但是,单纯的只描写景观的游记作文,尽管合格,却不够惊艳,往往缺失了作文的深刻文化内涵。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为作文注入灵魂,丰富其内涵,我给学生节选了一篇范文,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提升游记的内涵的方法:描写之后直接发表议论和抒情,表达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景物给自己的震撼和思考。领悟到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作者的个人情感,用议论抒情能丰富作文的内涵,能有效的提升作文的层次,使得文章立意深远,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用历史人文、故事传说增强文化气息
风景名胜背后大多都会有历史掌故,人文积淀,引导学生把这些文化因子融入到游记的写作中,不仅增加了游记的趣味性,还能令读者获得相关知识,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气息。孩子们在搜集相关材料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接受了传统文化熏陶,文化底蕴得到提升。
此外,课堂中还要让学生注意游记的结构,一般游记要先写游览的总印象,再主次分明地、有条理地具体描写各个景物。
此次的“让文化彩衣在作文中熠熠生辉--初中生作文文化底蕴提升路径研究”的课堂实践,以学写游记为例,通过文段展示,畅谈交流等形式,学生们学会了用语言彩衣、思想彩衣、人文彩衣等方法来提升作文的文化底蕴,让他们不仅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还能写出内涵,写出深度,写出美感。当然,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离不开长期的阅读积累,只有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文才会有源头活水,才会有文化底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