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形成的五重逻辑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邹 勤
[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青年教育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创造,形成了意蕴丰富、逻辑缜密、体系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
        邹  勤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青年教育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创造,形成了意蕴丰富、逻辑缜密、体系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这一思想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其内在逻辑必然性:中国已迈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的继承延展是其理论逻辑;中国传统青年教育观的现代转化是其文化逻辑;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是其现实逻辑;青年习近平实践经验的凝练升华是其实践逻辑。深入研讨这一思想体系的生成逻辑,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明确了初心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形成逻辑
习近平对“新时代为何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科学的阐释,构筑起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探赜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生成逻辑,对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内容要义以及深化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历史逻辑:中国已迈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这是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赋予新内涵的时代背景。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毕生追求的宏伟目标,它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成了新时代的显著标识,同时也为青年教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美好生活,意指一种趋近理想的生活状态。解决新时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需要人们主动追求的精神状态和稳步推进的必备技能。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教育广大青年要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追求的过程中找寻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就是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历史情境与历史实践中生成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基本观点和总体构想,具有典型的理论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的继承延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青年的成长成才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3他认为青年教育是革命斗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列宁鼓励广大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真正担负起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马列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从根本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其教育理念和观点。毛泽东认为,必先从把青年培养成为革命救国论者的教育改造着手,教育青年德智体三育并重。邓小平提出要努力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江泽民同志将科教兴国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胡锦涛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青年教育观和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延展,习近平在阐明青年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的同时,要求青年坚定信仰、砥砺品德,勤奋学习、练就本领,艰苦奋斗、求真力行,科学诠释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需要什么样的青年以及如何践行全面发展的青年培养理路。
三、文化逻辑:中国传统青年教育观的现代转化
五千年星光璀璨的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教育理念,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他在一系列的讲话、座谈会、回信中通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方式,讲述其深刻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希望,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青年教育观。

中国教育的根基应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孟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性善论”“学而优则仕”等观点充分反映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主张受教育者的全面修身与发展;“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推广至所有国民,这些理论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平等思想中有所彰显。习近平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以告诫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建设事业中;所引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以勉励青年勤学苦练,不断增强本领才干。中国传统青年教育理念为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注入了文化要素和民族基因,是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逻辑。
四、现实逻辑: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青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和后备军,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的生命力所在。如何将新时代青年培育成长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者,这需要党和国家精准研判青年的特点与需求。青年在这一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关键期教育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和建功立业具有奠基作用。青年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同时身心也接近成熟,个性日趋完善,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年具有受控性、可塑性和能动性。青年的思想相较单纯,判别能力相对较差,同时也因独有的特点和固有的局限性,他们更容易受到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想的影响,出现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健康、行为选择等方面的混乱和偏差等现象。习近平强调青少年阶段最需要引导和栽培,必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勉励教育工作者要坚守教育初心,从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形成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既是对青年思想现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是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担当时代大任的总体构想。
五、实践逻辑:青年习近平实践经验的凝练升华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是奋斗”,习近平多次深情寄语青年,形成了以青春为主题的人生箴言。青年习近平的实践经历也为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习近平从小深受父亲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影响,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里更加坚定了他要在党内发挥驱浊除弊,改造时势的积极作用,在这里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平日里都是博览群书”,他教育广大青年“梦想始于学习”,鼓励青年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勠力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习近平教导青年不仅要从书本中汲取养分,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学问知识、本领才干。在习近平看来基层条件虽艰苦,但却更能磨砺出坚强的意志。正是青年时期的基层历练,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百折不屈的刚强性格,铸造了自强不息、胸怀人民的情感情怀。因此,他鼓励广大青年感悟新时代和紧跟新时代的际遇中与祖国共奋进,自觉树立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矢志报国的崇高信念和道德情操。新时代青年习近平教育观凝结着青年习近平的宝贵实践经验,是对当代青年如何成长为实现伟大复兴实践者的深刻领悟与经验凝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7.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09-10.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青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23-25.
       本文系2019年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铸魂育人:习近平青年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研究”(CJSFZ19-09)、2019年西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放课题重点项目“习近平青年观视域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研究”(GDJY2019-007)阶段性成果。
       邹勤  女  汉族,籍贯:四川邻水 生于:1991-04-23,职称:助教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9年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铸魂育人:习近平青年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研究”(CJSFZ19-09)、2019年西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放课题重点项目“习近平青年观视域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研究”(GDJY2019-007)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