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元素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   作者:陈剑利
[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带领学生精心选择最适合改变的课文,并编排成情节丰富、欣赏性强的剧本,指导学生尽情表演,让课本剧成为课堂教学一抹亮丽的色彩。
        陈剑利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213032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带领学生精心选择最适合改变的课文,并编排成情节丰富、欣赏性强的剧本,指导学生尽情表演,让课本剧成为课堂教学一抹亮丽的色彩。本文基于戏剧元素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戏剧元素;小学语文高段教学;运用
引言
语文本身是富有趣味性的学科,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氛围较为单调乏味,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进而导致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通常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授课,其与语文学科的特点不符。而将戏剧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和教师能够依据课文来创设戏剧场景,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物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学会从其他的角度去思考所面临的问题。
一、戏剧元素
《戏剧的故事》一书介绍了戏剧自古希腊到今天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强调戏剧的多样性。其中作者对戏剧元素进行了阐述,认为其包括观众、演员、剧本、导演、剧场空间及设计元素。导演是关键元素,他带领演员排练,与舞美设计师一起调整方案,等等。表演者是实质性元素,他们用戏剧行动演绎角色,必须学会控制和灵活使用自己的声音和肢体。表演是戏剧的核心,表演者要创造出可信的、情感真实的人物。剧本是表演的依据,而观众是必要元素,只有当人们观看和聆听时,戏剧表演才是完整的。剧场是表演者和观众共处的空间。设计元素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并不多,主要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小学语文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身。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这就要求现在的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去探索研究;不再是枯燥地讲解,教师应以实践为主导,学以致用。
三、精心策划,整合课本剧资源素材
小学生对课本剧有浓厚参与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调度,精心策划、创意编排、个性展示课本剧,为学生提供丰富表现机会,促使学生顺利进入文本内涵核心,形成崭新文本阅读认知,接受思想文化的洗礼。教材文本中有丰富课本剧编演内容,教师需要精心策划,对这些素材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找到课本剧创编演绎的切入点,为学生顺利进入课本剧创编演绎活动提供更多技术支持。课本剧未必是对课文的立体展示,教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激活学生的创意思维,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创编操作,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丰富学习启迪。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将相和》,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给学生布设了课本剧创编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小故事,展开课本剧创编活动,小组组长要做好分工,发动成员积极献计献策,参与到课本剧创编过程之中,对台词、动作、表情设计进行集体研讨,并组织成员进行实际训练,准备参与班级展示。学生听说要进行课本剧的创编演绎操作,都显得特别兴奋,开始阅读文本,搜集相关信息,展开设计讨论,特别是小组长更是主动地分工,对课本剧创编进行任务分解,最后是集中集体力量,形成学习共识。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具体表现给出一定指导。课堂展示正式开始,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获得丰富学习认知。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课本剧创编演绎活动任务,成功激活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自选课本剧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操作自由,学生接受度更高,课本剧创编顺利推进,学生从具体操作实践中获得的学习感知呈现立体性。
四、科学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戏剧表演中,表演者不能只是一个人,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合作来展开,所以教师应该合理、科学地进行分组。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征,以四到六人为一组比较合适,这样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并且在相互帮助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可由教师来指定,也可以让小组中的成员进行选举。组长需要安排戏剧表演内容、分配角色以及控制戏剧排练进度。小组中还应该有一个发言的成员,主要负责给师生介绍所表演的成员以及表演内容,并在表演中负责旁白。记录者负责记录与监督,也是小组中必须要有的。这样,在教师科学的分组与学生积极的表演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五、课本剧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深入阅读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把握着阅读理解的主动权,依据课程要求为学生灌输阅读要求,这导致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解、记忆层面,难以实现深度阅读。课本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活化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进入到编排与表演中来,并在实践中深入文本解读、角色理解,进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课本剧以不同的表演方式进行,教师在进行课本剧编写的时候,可以将整篇文章进行编写,也可以将部分内容进行编写。高年级也可以将编写剧本交给学生,学生在编写剧本的同时不仅可以通过文章通读掌握一些人物的内心思想,还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能力。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课本剧的选择与编排方法,指导学生表演,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与共同思考中,强化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将相和》一课的阅读理解中,教师将课本剧的改编与表演任务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呈现“将相和”这一历史故事。在改编与表演中,学生需要通读课文,确定人物,选择可以设计剧本的情节,并结合自主思考进行适当调整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能力,理清了历史故事,深刻理解了廉颇、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六、组织表演课本剧,提升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真正的阅读,不仅需要了解文本的基本内涵,而且需要感受文字的优美,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且融入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组织学生参加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引导学生在表演活动中,不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人物的了解,强化个人情感体验。课本剧表演教学,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而且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在背诵台词中促进语言积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通过组织语言文字材料,激发他们的语言潜能。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台词背诵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带领学生在表演活动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剧本改编与表演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增加语言积累量。(二)在表演剧情中提升语言能力,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等做出相应的要求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教师可以结合故事内容,创设相应的表演情境,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情境中,从而将人物性格更好地展示出来。如在《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本剧表演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表情和动作,将人物性格展示出来。针对白骨精的形象特征,一位学生设计了如下台词:“我可以用斋饭诱骗唐僧呀,让唐僧自投罗网。”基于这一台词,可以引导学生加上一些表情和动作,如“用手捂住嘴,露出冷笑的神情”,这些表情和动作的加入,能够更好地展现出白骨精狡猾、狠毒的形象。
结束语
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戏剧元素,可以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更能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值得老师和学者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袁彩梅.用戏剧的方式教语文阅读——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70-72.
[2]黄淑仪.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3]谢旭慧,谢旭华.教育戏剧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演诵”教学范式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5):72-77+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