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   作者:余哲莹
[导读]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与进一步发展。
        余哲莹
        广东省台山市培正中学 广东 江门 529200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与进一步发展。中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过渡阶段,针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可为其身心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还能对心理素质及问题处理能力进行培养,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高中生自杀现象频繁的社会问题,更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此,文章将对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路径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中学阶段;疫情防控时期

引言:中学时期,是我国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期,另一方面也是人格塑造与心理成长的核心期。中学生的“三观”尚未成型,当面对各方面压力与社会问题时,通常显得不知所措,由此应强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中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还和学生未来人生阶段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近些年,中学因为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心理与行为偏差,致使违法犯罪、自杀现象频频发生逐渐成为众多社会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有3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简析德育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基于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健康已转变成教育开展的关键内容之一。心理健康和学生成长发展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在当前高中德育工作中有必要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为中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自身发展,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情况,而且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质性地渗透于德育教育中。之所以德育教育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是因为:第一,德育教育可帮助教师清楚掌握学生真实心理状态,而且可以有效引导其朝着正确道路发展,在中学阶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可强化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为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保障。第二,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对学生思维进行培养,在未来工作与学习中得到良性发展。第三,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在具体进行德育教育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舒适氛围,进而推动其身心茁壮成长[1]。
二、中学生心理常见心理问题
在疫情防控阶段,若想有效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应明晰中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接下来文章将对此进行分析:
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出现持续性烦躁,难以静下心学习;存在入睡困难,夜间容易惊醒,或是早晨过早醒来(或者晚上睡得很晚,虽然起床时间已经不早,但整体睡眠时间不足);面对关于疫情的各种信息过于敏感、紧张;针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等。在中学生回到学校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下:
第一,学习方面。因为部分中学生存在缺少学习动机、缺少明确学习目标,缺少教师约束与学习环境的影响,在家中极易“放松自己”,还有部分学生会担心升学考试受到疫情影响而产生巨大学习压力等问题。要是中学生无法很好处理在学习方面存在的挫折和困扰,则极易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考试焦虑、学习焦虑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
第二,情感和情绪方面。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性意识的发展,学生情感相对敏感,因为心理尚不成熟极易造成情绪冲动,而且无法良好控制情感,所以学生在青春期往往会产生和情感方面相关的问题,比如在疫情期间在家中和父母频繁争吵,由于内心敏感误解父母的教导而激增叛逆情绪等,无法控制情绪极易愤怒和家人发生冲突。据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也是反映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因为中学生情绪存在随意性、不稳定性与情境性特点,加之缺少自我控制力,极易由一个极端走迈进另一个极端,长时间的压抑、焦虑情绪得不到宣泄不仅会形成情绪障碍,甚至会因此自杀。
第三,人际关系方面。在人类社会中人际交往属于不可或缺的构成组分,良好人际关系同样是我们维持良好健康心理状态的条件。而现下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之间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十分严重,程度不一的人际关系问题约占据整体的31.7%;而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占据整体的11.7%左右。要是人际关系紧张、人际沟通不顺畅,会形成孤立、逃避、孤单等的感觉,从而导致在行为方面产生抑郁、偏激、自闭等现象,直接影响中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总而言之,人际关系方面中学生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交往恐惧、人际交往障碍等。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路径分析
第一,强化校园心理文化环境建设。首先,开设心理咨询室。让其成为真正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心理品质与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例如谈心、咨询、热线电话、“青春期心理”讲座等多元形式,针对需求不同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其解决好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甚至未来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自信心。其次,开展丰富实践活动。比如新生军训、运动会、艺术节、基地劳动等实践活动,为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提供平台,感受体验劳动的不易和生活艰辛,从而培养其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生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还扩展学生视野、对于社会的了解,推动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做好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和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也存在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家庭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无论是为了充分了解中学生真实心理状况,或是制定科学的心理教育计划,均需要积极学生家长配合形成家校合作优势,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借助专家讲座或是巡讲等方式,针对家长展开教育和培训,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供保障。
第三,心理辅导内容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站在本质层面分析,中学当中的课程知识均或多或少包含相应的心理健康内容,这就要通过相关的专题培训,让各科教师可以掌握课程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内容及中学生真实的心理特征,理清心理问题与政治思想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在备课时各科教师可以结合必要的心理辅导内容,让课堂教学更有层次与深度。比如在语文学科中往往存在一定的情感教育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加入适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其抗挫能力,对顽强的意志力进行有效培养。总之,应实现课堂教学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
第四,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伴随不断发展的素质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占据的地位不容置疑,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应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并予以足够的重视。以不断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提高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让心理健康更好地发展,不再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成长之路如此迷茫。以“认识自我”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气质、性格、愿望等方面对自己有的正确认识与评价。还要让学生了解他人对自己作出的评价、应客观清楚分析其中的负面评价、过高评价要做到“冷处理”,认识自我认识的现实意义是自我完善,借助类似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信心进行培养。
结束语:从某种角度来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属于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参与与努力。也唯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才可以真正防止或是消除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从而提升中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确保其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洪云.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139-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