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艳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东山学校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对象是儿童,美术教学最后的效果是折射在儿童身上,也就是反推美术教学能带给儿童的意义是“有用”的,所以一堂美术课的教学有其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学生愿不愿学基于学习的动机,会不会学强调学习的方法,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去寻找方法,再高效落实,是鉴定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
关键词:美术教学 有用 动机 方法 落实
一、美术教学中寻儿童年龄特点(有趣)
哲学家卢梭提倡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主张儿童应该像儿童,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儿童天生对有趣的事情更加好奇,有了好奇心,才会推动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首先是要激发儿童内在的兴趣引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引导,要学生学习,变学生“我要学习”,这样的课堂才事半功倍。如执教《艳丽的大公鸡一课》,怎样引导才会让学生对既以熟悉又陌生的公鸡感兴趣呢?教师采用了课前互动,用绘画关于鸡的成语让学生来猜:呆若木鸡、鸡飞蛋打、鸡毛蒜皮、金鸡独立、闻鸡起舞等,对成语又复习了,又增强了学习的内动力;对教学上即将引入的公鸡又做了铺垫,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有趣活动设计,提高了儿童的愉悦性,对后面的课堂学习才有了积极的探索。
二、美术教学中寻儿童自主探究的方法(有效)
1、如何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中教师都在努力探索、寻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的问题或者对给予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或合作式的解决问题,得到答案。如执教《春天的色彩》,颜色是来源于大自然的先天因素,而同时我们现在运用的色彩也是从自然色彩中分解提炼出来的,一年级儿童基于年龄特点,喜欢色彩、对运用色彩有强烈的欲望,所以这堂课是建立孩子们探索欲望较重要一课。学生问:“老师,春天的色彩有哪些?”教学中教师可能会根据图片的赏析,告诉他们答案,但是这不正是教育中经常发生的事吗?老师明明告诉了学生,但学生转身就忘记了。于是,说:现在请每个孩子走出教室,拿上你们的水彩笔和一张白纸。要求:(1)走进校园,去观察,去发现,并及时和你手中的水彩笔作对比,记录你找到的色彩和对比后没有的色彩。
(2)如果有不认识的色彩,请你和离你最近的小伙伴帮助你讨论该色彩并记录。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说:“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学生自主性的研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在为内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这样知识的获取,印象更加深刻,在体验的过程中也寻找到了更多的学习方法。
2、如何重情感体验后的行为落实更有效?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态度体验,行为是在情感的刺激下产生的反应。所以在教学中,可用一些真实或者虚拟场景中的体验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却更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内在情感的参与,让儿童全身心深潜其中的学习状态。如执教《下雨了》一课,教师会选择下雨天来上这一堂课,这样比用再多的图片欣赏,音乐激趣更有效果,重视参与,观察雨天同学的动态、表情、心情,雨伞或雨衣的不同装扮,雨点大小的不同样子,这样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现场体验,在创作作品时更加有效的去完成。
三、美术教学中让儿童知其意图和价值(有用)
每个人每件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学中也是一样,知道知识的意义和用途才能唤起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通过美术学习获得的能力和品质将会潜移到他们以后或将来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去。如执教《设计生活标志》一课,首先教师用案列来讲解设计的意义和用途,对于儿童,自己身边经常看到的标志是最容易引起兴趣的,所以采用学校校服上边的标志,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示问题:(1)让学生自主理解校服上为何要放上学校的logo?(2)品读学校logo设计的意义?知道其用途和意义,再来讲解什么是设计?再教方法。这样的设计环节,通过案例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价值有个判断,就不会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过程,是因为对我们有用,我们才去认识、去学习、去运用实践。
如今美术课堂,重体验、重经验、重情感、重知识获得的过程,让“三有”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教育的真正主体中心移至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自己的话、真实的话、有创新的话,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学生达到互相交流、交锋、交融,课堂上充满掌声、笑声、辩论声,所以看似简单的一节课,教师要从知识、思维、行为、能力、态度和价值观方方面面来考虑,要让学习行为真正从学生的心中发生,那就得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做到“有趣、有效、有用”,这样的课堂才是走心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好课堂。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著,《谈美术教育》,人民美术出版社。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