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及时代价值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   作者:代泽兰 肖永梅
[导读]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理论。
        代泽兰  肖永梅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213
        摘要:《论持久战》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理论。深刻领悟《论持久战》中着眼特点和发展,客观全面考察战争的战略判断思想、“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及积极防御的战略持久思想,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围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加强练兵备战,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战略思想   战略判断   人民战争   积极防御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完成的重要军事著作《论持久战》虽然是指导中国抗战的伟大纲领,但它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理论,是一篇典型的战略论文,通篇充满着精辟的战略论述。领悟《论持久战》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围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加强练兵备战,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着眼特点和发展,客观全面地考察战争的战略判断思想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知道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呢?要靠战略判断。战略判断是进行战略决策、战略指导、战争胜利的前提和基础。《论持久战》之所以是伟大的真理,就在于它是毛泽东基于客观的全面的考察,对中日两国的分析,对战争性质的界定,对全部问题的根据的研究,在超越历史局限和人类发展局限以及对战争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经过了实践验证的正确战略判断,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透彻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而中国则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第二,从社会根源上驳斥了“亡国论”。“亡国论”者搬出的是中国近代解放运动的失败史,未看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已有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敌人的困难以及国际对中国的援助。第三,从思想根源上驳斥了“速胜论”。“速胜论”者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一客观事实,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夸大中国的长处,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当前,我们也要认清天下大势。目前的国际形势可以说是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我们要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运筹好大国关系,经略好周边关系,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认清敌友关系看,我们有三类主要敌人:一是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势力;二是侵犯我国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的敌对国家;三是他们背后的支持者。从认清发展空间看,我们东面有强敌,南面有恶邻,北面有大国,而向西发展空间广阔,我们要牢牢把握习主席倡导的建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向中亚发展,向西南亚发展,向中东发展,积极推进西进战略。
二、“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明确指出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论持久战》共21节,第20节专门阐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命题。所谓“兵民是胜利之本”说的是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团结互助、相互支援、密切联系是克敌制胜的最根本因素。这一命题的创新之处就是将“民”即人民群众与“兵”即军队同等看待,在毛泽东看来,“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一事无成。中国今后的进步,还必须充分表现在发动民众力量这一方面。”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无数事实证明了毛泽东强调人民群众在战争中重要作用的正确性。一方面,军队需要的兵源是人民群众提供的,“兵”都来自“民”,由“民”加入一定的武装训练、培养而成。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不但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兵员,而且直接配合人民军队作战,如地道战、地雷战就是广大群众在特定条件下直接抗击、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有效形式。另一方面,保障战争的物资(包括战争所需要的一切财力、物力)都是由人民群众生产,并且是靠人民群众将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的。解放战争时期,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淮海战役更是得到了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战役中几百万民兵和民工支前的小车达41万辆,从南京到北京,可排成四列,由后方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5.7亿斤,油盐165万斤,猪肉86万斤,由前线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后方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为解放军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陈毅元帅评价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有力地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从理论层面提出战争取胜须军队和人民群众的精诚团结、相互支援、密切联系。在实践层面上,怎样才能使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与军队团结起来,真心实意支持军队的工作呢?军队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解决他们的疾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军队从事革命斗争中的征程中,对人民群众的现实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从土地、劳动到柴米油盐等一切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摆上议事日程,并加以认真地解决。
实践证明,“兵民是胜利之本”是获取战争胜利的要决。它不仅局限于战争活动,它还揭示出了普遍的真理,凡是大规模的实践活动要取得胜利,都离不开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协作,离不开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切,疾苦的关注,离不开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赖、支持。因为与广大人民群众相比,领导干部总是少数,其力量总是有限的。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宏伟大业,要取得胜利,非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不可。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又是以领导干部关心群众利益、为群众谋福利为前提的。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习主席提出,“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更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腐败导致官员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利益诉求采取无视态度,与民争利,而不是为民谋利。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员腐败的最大后果是民心的流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和疏远,是激起民怨和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一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因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积极防御的战略持久思想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创造出来的既有丰富内涵,又有鲜明中国特色,科学的开放的战略理论体系。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自卫性和防御性。强调实行战略上的“后发制人”,主张“在防御形势之下战胜敌人”。其基本的原则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二是积极性。即把战争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主张在战略防御的形式下,积极主动地同敌人斗争,能动地夺取战争的胜利。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中日战争中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相差极为悬殊。因此,抗日战争时期的积极防御,总体上表现为持久战,其主要表现就是防御、进攻的有机结合和内线、外线的灵活运用。既包括战略内线防御时的战役战斗外线进攻,也包括适时将战略上的内线防御导向战略上的外线进攻,使整个战争的发展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宏观上统一进行筹划与指导。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一个科学而开放的战略理论体系,它的内涵随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积极防御的内涵是不同的。解放战争初期,为了更利于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实行的是“大踏步后退”为基本形式的积极防御。建国初期,从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严峻挑战,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把我们的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当时的形势正如毛泽东所讲“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派,对于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失败,是不会甘心的。他们还会要互相勾结在一起,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反对中国人民。”正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制定了保卫祖国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最基本的是要保证国家在独立自主、领土完整、社会制度方面不受损害。一直以来,我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变,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又有了新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土范围之内,已逐渐遍及世界各地。同时,国际上除了仍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外,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等也日益威胁我们的安全。因此,“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思想也应当具有新的内涵。
一是“安全”内涵的扩展。传统的安全观念认为,只有国家的统一、领土和主权等受到侵害才是安全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不再局限于此,国家的经济发展,包括海外经济的发展受到威胁和侵害也是积极防御的安全问题。
二是“自卫”内涵的延伸。传统的自卫观念认为,只有当本国受到敌对一方的侵害时才能被迫进行防守反击。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的利益也逐渐波及世界各地,如果一味地只在敌对一方侵害了本国的利益才自卫反击,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将是巨大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形式就是当敌对一方的侵害尚在萌芽或者待发之时,就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将其遏制,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群众更加有利。
今后,敌对势力直接入侵我国本土的可能性不大,一些局部的岛屿或者领土争端冲突可能会在边境地区或者争议海域内进行。随着国家经济向外拓展的需要,海外投资、海外市场、海外企业、海上交通运输等将大量增加,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利益所在,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中国的军事力量提供必须的安全保障。
《论持久战》作为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它对于当时中国国情的分析、对于当时国际大背景的分析预言了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未来。这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于今天的国人的启示,一是应将国家的发展放在一个时空背景下讨论,以辩证的思想分析本国的国情,理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二是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三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作者单位:代泽兰,女,生于1973年1月,重庆合川人。现任武警警官学院分队指挥系军事理论教研室副教授。
肖永梅,女,生于1974年3月,四川成都人。现任武警警官学院部队管理系遂行任务管理教研室教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