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舍与得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   作者:王曙光
[导读]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王曙光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滨州   256600
        摘要: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老师的适度点拨引导之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到原创性的知识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用好“舍得”的艺术,以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一片自主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   舍得    科学素养
一、主题提出
科学新课标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表明科学课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们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探究,提高科学素养。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老师的适度点拨引导之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到原创性的知识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因此,科学课的自主探究要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既看成学生发展的目标,又看成学生发展的过程。
舍得是一门哲学,舍与得既对立又统一,万事万物均在舍与得之中,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教师要用好“舍得”的艺术,以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一片自主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液体的热胀冷缩》片断。学生被分成了8个小组,桌上摆放着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
经过一系列实验后,学生认识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因势利导地问:“其他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故作疑惑状;“那怎么办?”
小李说:“我们也可以像水的实验一样试试其他的液体呀!”她的回答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赞同。
教师见“时机成熟”,就对学生进行了分工并指出了实验的方法。“1-3小组研究黄酒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本领,方法是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黄酒加热;4-6组研究酱油,用蜡烛给锥形瓶里的酱油加热;7-8组研究红墨水,把盛有红墨水的小药瓶放在热水中;冷却则放在统一规格的冷水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案例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片段。
当马铃薯在水中不同的沉浮情况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提问:看来引起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是水不一样,可是看起来这两种水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个办法证明这两种水真的不一样吗?”一问激起千层浪,教师的问题立刻引来了学生的一片热烈的讨论声。
“我想既然看不出来,那么尝一尝不就行了吗?”
马上有人出来“指正”道:“不行,这样不卫生!你又不知道水里放着什么。”
“两种水不一样,我可以称一称,比较一下它们的重量是否不同。”
“我觉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水可能是盐水,你们知道吗,人躺在死海里是不会沉下去的,因为死海里有很多很多的盐。如果把水晒干,水蒸发了,盐就留了下来。”
“晒的时间太长了,一节课时间来得及吗?这样的话课都不用上了!”
“我有办法,干脆用火烧吧!”
当教师正准备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进行加热时,一个小女生怯生生的站了起来,轻轻的说:“老师,如果我能够做出一杯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话,那么也可以证明这两杯水不一样呀?”
这个小女生的回答可是教案中没有设计到的。

站在讲台前的教师暗自着急,情急之中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她说:“妈妈和我做过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实验,我想如果我能做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那不就可以说明两种水不一样吗?”
她的话立刻引来了其他同学的赞同。原来的教学环节打乱了。3秒钟后教师回答道:“你们小组可以尝试着做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听到这话,小女生和她们组的同学都开心的笑了。
实验很快结束了,同学们用他们自己的方法证明了“这两种水真的不一样”他们又满怀信心地进入了另一个探究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这样的探究材料不可谓不多样,探究活动不可谓不丰富,并且通过汇报可以使全班同学都能了解这些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却被老师剥夺了。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探究机会让给学生,要舍的讲的时间,让他们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主设计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讲风太盛,学生没有时间自己独立作业与思考,或者在没有来得及思考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探究,教师的讲又开始了,或者还没有来得及阐述完思想,因教师不愿意等待或学生未能说清,就迫不及待地讲解,长此以往直接造成了现在教室中大多同学的不会思考,年龄越大,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样何谈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这里要说的是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等待。常看到有人说: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从大教育到课堂教学道理都应该一样。要花时间去启发,耐心等待学生的思考、举手、发言、交流、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主设计探究过程等等,每一次的等待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每一次的耐心都是提高学生信心与肯定自我的催化剂,因为此过程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最活跃之时,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更能使学生完善对探究活动的整体认知。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适得其反,70%是启发,30%是等待。课堂经常是遇到那些启而不发的学生,教师心急如焚,根本等不到学生反应过来,就去辩析讲解。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就是不希望教师在上面说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而学生在下面听得一知半解、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教师越卖力,学生越不会,也就越接近填鸭教学。
案例二: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事件是教师预先没有想到的。很多时候教师把那些“另类”的孩子或者“意料之外的事件”扔在一边不管,无意中打消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尊重学生的热情就是给予学生积极探究的勇气,回过来思考一下,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突发事件的时候非常多,这个时候我们老师要舍的教学目标,备课时,教师总是事先设定了很多教学目标与各种体现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而实际教学中,在达成各种目标重点过程中出现很多预设之外的生成,而教师一味为了完成任务,忽视课堂生成,制造夹生饭同时,就会有意无意间造成对学生的不尊重。所以,教师要舍的“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或既定方案,“案例二”中那位小女生的回答里其实包含了类比的逻辑推理和反证的逻辑方法。而教师的处理方法也是恰当的,不但没有批评学生,而且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正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孩子们得到了自主探究的空间,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四、案例点评
探究学习是小学科学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探究活动,失去了探究学习的灵魂。学生认真按照教师制订的方案进行“探究”,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紧紧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最后生成教师想要的结论。
探究学习的核心是什么?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倘若学生的学习的各个环节仍然由教师严格控制,教师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方法也作了详细的规定,学生按教师的设计机械地实施操作和记录,学生只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计算就可得出结论,这实际上不是科学探究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方式,而是他主性学习方式。如案例一《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就是典型的他主性学习方式。案例二的教学设计,教师创设了一种包容的、积极呵护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科学知识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探究学习,问题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得出主要也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给机会让学生解释他们的探究过程、思维过程和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往和反思性实践活动。学生的知识建构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生成与发展。

作者简介姓名:王曙光,男,1973年11月,汉族,山东省滨州市,大学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