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下   作者:黄梦芳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高效性越来越受重视,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的高效性。
        黄梦芳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七角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高效性越来越受重视,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的高效性。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语文学科的实现。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有效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教师与学生、教导与学习、学生与知识、教师与知识、讲解与练习、新课和复习课等等。而将这些多向交叉的关系网络的核心点就是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运用课堂提问的方法,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间接提问,富有启发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总是直来直去,对于学生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反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教师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体现红头的心情变化的句子: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呀!救命呀!”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红头心情的变化:从害怕到悲哀。
体现青头的心情变化的句子: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青头心情的变化:从着急到镇定。
(二)、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边读边用横画出有关句子,至少找到三处来说明。
答案:在红头被大黄牛卷到嘴里时,青头一直想方设法鼓励和安慰它。这说明它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1、青头大吃一惊,他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他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我从青头“蹦一骨碌爬起 大声喊”感受到青头内心焦急万分,担忧朋友而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他不仅不顾自己安危,还机智地告诉红头应该怎样应对危险。只有好的朋友才会那么关心你的安危。)
2、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他不仅不顾自己安危,还机智地告诉红头应该怎样应对危险。只有好的朋友才会那么关心你的安危。)
3、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为救朋友,他不顾安危,想办法去解救,只有好朋友才会这样做。)
通过青头的动作、语言、心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很深厚
(三)、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答案:被卷进牛嘴——来到第一个胃——来到第二个胃——返回到牛嘴里。
(红头被大黄牛卷到嘴里——进了牛肚子——从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又回到牛嘴里——和草一起喷了出来,这一旅行路线蕴含着牛反刍的科学知识。)
二、巧设问题链,培养分析力。
课堂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以睿智的追问形成问题链,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在《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的方法还不够绝妙。
师:为什么?
生:她应该将金属管藏在整截蜡烛中,这样,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他们一家三口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师:是啊,大家再仔细想想看,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是藏在半截蜡烛里好还是藏在一整截蜡烛里好呢?请大家再结合课文第二小节的内容去想想。
生:我想完整的一截蜡烛放在烛台上,而烛台又摆在显眼的地方,可能会引起德国鬼子的注意,而燃烧到一半的蜡烛就不那么显眼了,所以骗过了德军。
生:假如我是德军,在点蜡烛时,看到完整的一截蜡烛必然会上下看一看,而我看到的却是已燃烧到一半的蜡烛,这是很正常的,我就不会怀疑了。
对于学生提出应将装有绝密情报的金属管藏在整截蜡烛中的说法,教师事先难以预设。面对这一“意外”,教师没有随意处理,而是抓住契机巧妙追问,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链再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从而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三、立体提问,追寻有效性。
要想课堂提问更有效就要改变以往的一维提问为空间三维提问。一维提问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空间三维提问是相对于一维题问而言,它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空间三维问题不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如《蔺相如》一文中“渑池之会”的教学片段,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
1、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2、哪里看出他机智?哪里看出他勇敢?哪里看出他的爱国?
3、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没有什么不妥。
在某次名师课堂中,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位学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一个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另一个学生说:“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还有个学生说:“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敲破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几个导读题。因为这样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因此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进而实现高效的学习。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习互动的纽带,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桥梁。有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我们教师应该从“问什么”和“怎么问”入手,从而促使课堂教学高效运行,使得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
张晓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4期
孙福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吉林教育?2011年1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