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下   作者:陈金贵
[导读] 作文教学毋庸讳言是语文教学的“软肋”,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一直以来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
        陈金贵
        福建省仙游县海平中学 351254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毋庸讳言是语文教学的“软肋”,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一直以来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畏而却步,以至于使大量“克隆文”出现。对此原因,众说纷纭。本文试分析了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单凭教材定计划,为情造文重模仿,紧抓主项修“正果”,吝于打分缘客观,并就如何应对和走出误区,从 “自然为师,社会为友”“把好读关,接受熏陶”,“主次易位,本末倒置”,“返朴归真,小心轻放”“化整为零,集腋成裘”等方面不揣浅陋作探析,藉此冀望与广大同仁一道共为改进作文教学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误区  熏陶  主次易位  化整为零  小心轻放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令众多语文教师尴尬的是:中学生怕作文及“克隆”作文现象十分普遍。“作文,作文,越作越烦”的呼声此起彼伏,“读了三百本语文课外书,考场作文却写不出三百字”,这无疑是对眼下作文教学的一个嘲讽和挑战。笔者以为,其症结在于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已到了非走出不可的地步了。
一、当前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误区”
1、单凭教材定计划: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在学期初制定作文计划时,都是依据阅读单元教学内容而不是依据学生的实际而定的。教科书不变动,作文计划也无变动,年复一年,不少计划甚至连题目都没作变更。作文教学陷入了机械重复的怪圈。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写雷同。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一些学校至今不能完全进行大循环教学,教师对新班学生往往情况不明,学生习作水平孰优孰劣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只边教边了解,一年下来刚有点起色,却又无可奈何地“抛”给别的教师。众所周知,作文能力的培养非—蹴而就,像这样的短程接力教学,实乃作文教学之大忌。它几乎无法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和生活轨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指导多半落不到实处。
2、为情造文重模仿:不少教师为防学生作文“跑”题,写作指导时过分强调模仿,默许学生玩弄感情游戏。由于依“纲”据“本”,故作文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都过分强调读写结合,一味模仿,刻板式的对应。“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嚼过的甘蔗一次次被重新放回嘴中品味,学舌的鹦鹉们纷纷为情造文,矫揉造作。抄袭范文受默许,仿真造假受表扬,说假话套话成了作文时尚,为追求动人效果,对亲人动不动就宣布“死刑”,学生成了新八股的牺牲品。
3、紧抓“主”项修“正果”:多数教师认为作文“主项”为课内作文,“次项”为课外练笔。课内作文是“正规军”,属于让领导检阅的“部队”,受重视的程度远远高于课外练笔“游击队”,不少教师从不过问学生的课外练笔。学生实际上每2—3周才做一篇,一学期也就作6—10篇罢了。批改周期过长,学生作文训练常处于“休眠”乃至“休克”状态,导致他们越写越怕,越写越头疼。
4、吝于打分缘“客观”:作文训练缺少激励机制,不少教师认为,学生习作写得再好,也是乳臭未干“小儿科”,够不上档次,表现在作文判分上是不敢也不愿给高分。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只给学生及格稍高点的分值,稍有“越轨”的给予低分惩罚,还授予不够规范的帽子。至于个别“羽毛未丰”的学生投稿,更是认为在耍小聪明,不务正业,这部分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压抑,另外部分则屡败屡写,屡写屡败,从未享受过成功的喜悦。
二、走出“误区”天地宽
愚以为,要真正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须从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1、自然为师,社会为友。时时处处皆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学生不论是怕作文还是“克隆”作文,究其根源主要都是因为缺乏写作灵感,而灵感的获得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体验,为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学校的“象牙塔”,不做坐井观天的“青蛙”,多接触广阔火热的社会生活,以自然为师,以社会为友。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社会这部无字的“大百科全书”,发现和体验真善美,理解与鞭笞假丑恶;在云诡波谲的自然世界中,感悟山之雄奇、海之浩瀚、虫鸟之灵、沧桑之变、造物之神 。
    2、把好“读”关,接受熏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好课内优秀范文,主要是老师的导读和学生的自读,此外兼顾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导读是指教师以普通话朗读课文,学生随之默读。朗读前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细致把握课文的韵律,朗读时要积极酝酿情感,力求以声引人、以情动人、以形迷人,让学生在如痴如醉陶然忘我中感受到课文所蕴涵的艺术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优秀作品的兴趣爱好,由此诱发其学习的潜能;学生自读则是在老师导读和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的课堂朗读,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学会感受和体验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在加深对内容理解的同时,培养对作品和作文的兴趣。要提高作文能力,无疑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有容纳百川的气度,广采博取的吸收古今优秀作品的精华,以提高学生鉴赏和批评作品的能力,增强艺术感受力。但这方面非常令人遗憾。虽然“语文新课程标准”千呼万唤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作品,但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多数仍没有完整地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更不要说外国文学名著和其他著作了。不容乐观的课外阅读现状,让多数学生的作文思维无法“天马行空”,千文一面的“窘”况也就势在必然了。
3、主次易位,本末倒置。传统作文教学,课内习作是“主”、“本”。课外练笔是“次”、“末”。笔者以为,要杜绝假大空的恶劣文风,使学生言之有物,作文训练就必须来个主次易位,本末倒置。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课外练笔为主,变课内作文为辅。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课外练笔均是“放胆文”,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易贴近学生生活。课内作文是“小心文”,有特定的训练重点和要求,指导时侧重于共性问题。课外练笔要求相对较低,学生总的说来易写,教师批改周期短,一周可练篇幅不求太长的数篇。实践表明,这种作文形式易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笔习惯和兴趣。
4、返朴归真,小心轻放。课外练笔往往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作文的篇幅极小,是真正的“我手写我心”,但要注意切忌—放到底。如果缺少有针对性的检查,指导,只是看看写了没有,那这样的练笔很快就会流于形式,往往夭折;反过来,又不能求全责备,要求过多过严,尤其是在情感上更要尊重学生人格,一棍子打死或听之任之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对这类练笔,与课内作文一样,在评分上要尽量宽松一些,绝不能拿作家的尺度来作不切实际的“裁决”,至于写评语更要绞尽脑汁,如履薄冰。任何揪辫子戴帽子的行为都会让学生关上向你敞开的心灵之门,并浇灭他们的练笔热情。
5、化整为零,集腋成裘。注意将课内习作训练的重点分解成若干个“零件”,在课外练笔时,加以“点”的组合训练。日积月累不应是单纯量的累加,更要注意质的飞跃。笔者注意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小问题巧妙放入课外练笔中加以解决。例如,针对学生描写人物千人—面的现象,我设计了两道练笔题,让学生任选其一:第一题是:放学回家后,故意不说话,蒙头佯睡。第二题是:买几块奶糖(激励),画一条鱼剪好,选择三周岁左右的孩子,哄其拿“鱼”去喂猫。观察试验过程中大人、小孩的神情、动作和语言;再如,针对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的问题,我曾设计过这样一道题:几个孩子在河滩上玩,偶然发现—枚有花纹的蛋,这枚蛋是什么蛋呢?他们决定将其孵化出来,于是试验开始了……要求续写情节,越离奇越好。像这样的练笔题,学生几乎个个踊跃,兴趣大增,不少学生进步很快,笔者所教过的班级有两人次夺得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主办的主题征文大赛二等奖,一位同学投稿过《中国教育报》征文比赛并获奖。这样的练笔,学生写得轻松,教者改得愉快。那种情形仿佛是在雕琢一块块璞玉似的,又像是在精心缝制一件完美的孤裘般的兴奋。看来,要让学生妙笔生花,写出新颖精妙的议论,详略得当的说明,鲜活逼真的描写,丰满隽永的叙述,委婉深沉的抒情,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投身自然怀抱,关注火热社会,提炼生活经历。我以为,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千方百计给学生一个施展写作才能的舞台,则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生就一定会在作文的蓝天碧海中尽显其矫健英姿的!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曾明海:《追问与发现》,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孙绍振:《挑剔文坛》,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4、萌起英:《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5、周  宏:《多元智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曹洪顺:《语文学习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 陈金贵 电话:13860961835   邮编351254  仙游县海平中学办公室  邮箱cjg1835@163.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