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形式的“标·准·化”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下   作者:薛丽娟
[导读] 近年来,中小学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薛丽娟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  746010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课程的改革,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生有效的学习应该从理解文本的内容中读取,并应以语言的方法为核心。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语言形式为核心,注重语言实践,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言语形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
言语形式是作者对语言外在的构成形式进行精心地编排和组织,以到达正确表达作者思想及文本内涵的目的。关注“言语形式”,能体味精美词句的妙用,能有效刺激语言直觉,更能有效学会遣词造句,这是语文教学的本旨。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是期望产生,期望实现和产生新期望的过程,例如心理矛盾的不断进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第一条阅读信息时开始了阅读思维的活动。他想询问这些信息,猜测并产生期望。正是这种探究,推测和期待成为阅读活动独立思考的动力。教师的热情,学生将受到感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当提示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珍惜和把握学生的情感活动脉搏,以便随着阅读过程的进步而加强。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形式的“标·准·化”
2.1“标”——体现“四标”
2.1.1体现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新的修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而且这一核心任务必须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因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发掘言语形式内在的秘密,掌握语言文字表达的一般规律,给学生言语实践的支架,并积极创设有利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2.1.2关注学段目标
为达成课标的总要求,课标将小学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的目标是螺旋上升的,各学段对于言语形式的掌握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如第一学段,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积累词语和经典句式,学习遣词造句是这一学段的主要任务;第二学段不仅要积累字词,进行句的有关训练,还要关注段的教学,让学生说好一段话;而第三学段教学,除了进行词句段的训练外,还要注重文章的布局谋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策略。以写景文章为例,同样是写景,以第一学段统编版教材一年级《四季》为例,言语形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短语,让学生感受叠词的语言形式及声韵的节奏之美,为今后的遣词造句打下基础,做到“言之有物”。到了第二学段,如学习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花种》一课,写景要点则是围绕段落的中心句,写好一段话,做到“言之有序”。而到了第三学段,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则是要引导学生在写景中还需要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渗透作者的情感,将情融合到写景之中,做到“言之有情”。
2.1.3落实单元目标
为达成上述年段目标,教材都是以单元主题建构模式组合课例,通过开篇导读阐述单元内容要旨和学习目标,统编版教材还点明了语文要素,凸显本单元的言语形式学习重点。语言训练点的选择,除了要结合学生年段特点,还要联系当前单元的语文要素来选择,这就要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加以审视。
2.1.4达成课时目标
单元言语训练目标是分课时目标步步达成的。因此,课时目标的制定力求简练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制定为:一是字词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0个词语;二是关注言语形式目标,让学生学会抓住提示语的神态、动作词,读好对话,并尝试用上提示语,仿写人物对话;三是对比故事的结局,领悟寓言的寓意,学习正确待人处世的方法。

在以上课时目标中,从字词的积累学习,到提示语的仿写运用,再到故事前后文段的对比,都是达成言语形式教学课时目标的体现。
2.2“准”——选点“三准”
2.2.1文体特征把握准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鲜明的文体特点和文本特征,统编教材更加重视文本的文体呈现,要求教师教学要有文体意识。这样编排,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文体特点对语言形式学习的影响。语言形式的学习,既要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又不能生硬地学习文体知识,而是要在初步感知文体特征的情况下,对言语形式进行有效地实践和运用。如学习《桥》一文就要注意小小说出乎意料的谋篇布局,以及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情景的急迫;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就要关注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习表达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了解如何用典型的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2.2.2一课一得取舍准
一篇文章的言语形式“落脚点”有很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如何做到合理取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堂时间是一个常量,在有限的时间,不能对言语形式“面面俱到”地学习。如何选择言语形式训练点?必须结合学情特点、文本特色、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年段教学目标等要求,选择这篇课文言语形式的“这一个”,力求让学生“学会”而不是“学过”。
2.2.3典型言语形式发掘准
字词是构成句段的基本语素材料,好的文章离不开关键性字词的渲染,这些关键性的字词,在句意表达中起着深刻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这些“画龙点睛”关键字词的揣摩,能有效提升对句子表达效果的理解,让学生的表达更有感染力。关注言语形式要解决写好“段”的问题,有效的办法是以课文中精妙经典的语段为范本,进行“段”的迁移仿写,这样能快速提高学生句群表达的条理性和言语组织的逻辑性,从而促进一段话的规范表达。
2.3“化”——潜移默“化”
言语形式教学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单独进行。如果把言语形式比作“盐”,不能让学生直接吃“盐”,而应把言语形式的“盐”溶解在文本内容学习的“汤”中,孩子才能有效吸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绝不能将阅读课上成表达技巧欣赏课和写作指导课,而应注重方法与技巧,坚持“不为而为”,做到“入乎其内”,在导读课文时巧妙提示;“出乎其外”,在品词析句中自然感悟;“化乎其中”,在读写结合中潜移默化。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在教学“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一句时,先让学生找一找,你认为这里哪个字用得很特别。学生找出了“勾”字。接着让学生理解“勾”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具象的“勾”的意思,即“牵引,招引”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个“勾”字好不好,学生通过反复揣摩,悟出了“勾”字用得好,更能表现孩子被香气吸引来,不想离去的情态;再结合“常”字,学生明白了,孩子们是“常常”被这香气吸引来的,最后引导学生带着“嗅觉”的想象去读,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里,课堂浸润着瓜果飘香的气息……因为有这样的“言”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和体味,语言才有温度,才有“言语形式”的“无痕”效应。
结语
总而言之,“言语形式”教学就是要还原文本的语文味,让小学生从文本的本身特色出发,使其学会欣赏与品鉴文学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他们整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24):59.
[2]官建国.“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课外语文,2017(04):69.
[3]王紫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5(07):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