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下   作者:徐凤完
[导读] 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题材,教师应准确定位教材美育与德育的切合点,融德育于美育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萌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徐凤完
        福建省建瓯市建安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题材,教师应准确定位教材美育与德育的切合点,融德育于美育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萌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  立德树人   音乐教学  德育渗透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涵盖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各个层面的内容:如热爱家乡的情感,崇尚科学的品质,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美育的同时,应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萌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鼓励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研德育于音乐教学活动设计中
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以学生为载体,化课堂为阵地,仔细钻研教材,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有的放矢地做好课前准备,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渗透到音乐教学活动设计中。
有些音乐教学内容,题目就凸显德育元素,如:《国旗国旗真美丽》、《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爱我中华》等,学生从歌词内容上就能理解并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体会歌曲的德育情感因素。
有些音乐教学内容如:《留给我》、《娃哈哈》、《飞向蓝天》等歌曲中隐藏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研究、理解歌曲中隐藏的德育元素,准确定位教材美育与德育的切合点。如歌曲《留给我》,除了解决歌曲中的重复、切分音等知识,教师更应引导学生理解歌词背后的深层内涵: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上的一草一木;还可在延伸活动中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渗透法制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居音乐三维目标之首,教师要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找准一个德育侧重点,将学生的德育目标渗透于其中。
二、倡导德育融合,注德育于各类音乐教学过程中
在小学音乐美育过程中注入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的德育方式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音乐中的艺术形象的加工、创造,用音乐语言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使其在愉悦的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如:在二年级《小动物走路》的歌唱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强弱、快慢不同的声音去表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之余,要引导学生平常走路要学习小花猫——静悄悄的;又如在《老爷爷赶鹅》的轮唱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聆听小伙伴的声音,用心和小伙伴合作,使学生从小树立友好合作的精神。
音乐欣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心中最原始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给予的苦与乐,如劳动的光荣、学习生活的愉快、历史的沧桑、身在华夏的自豪等,润物无声地净化学生的心灵。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对比,了解战争年代,很多“王二小”已经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体会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关注音乐课堂生成,融德育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要积极关注音乐课堂生成,善于捕捉课堂呈现的德育契机,充分利用音乐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向美,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从学生坐站姿势、聆听音乐习惯、举手发言等方面制定并引导学生遵守常规要求,促进课堂教学常规养成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如一个六年级变声期的男生很自信地到讲台前演唱《啊,朋友》,因为声音沙哑,全班同学听完后都笑了起来!教师首先肯定了这个男生学习认真,演唱时旋律、节奏完全准确;其次告诉学生:变声期的男生声音特点、如何去保护变声期的嗓子;最后表扬这位男生敢于自我展示的自信,值得大家学习。班级瞬间响起了掌声!这样及时有效的课堂生成,变“课堂危机”为“德育契机”,从学习品质、生理健康、人生态度等方面,给学生上了一节道德与法治的课。
四、巧用各种教学手段助力小学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
1、多媒体技术创设德育情境
舒适、愉悦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现代科技,将抽象的音乐形象、情感,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出来,创设身临其境的德育的情境,从视觉和听觉上增强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如:在歌唱教学《卢沟桥》中,教师先播放了战争前的北平安静祥和的景观,再配合歌曲让学生观看“卢沟桥事变”的影片片段,介绍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的历史。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不同乐段的不同内容、不同情绪,日军侵华前后的不同画面瞬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文学作品迁移学生的道德情感
艺术都是相通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诗词作品、寓言故事等不仅能促进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理解,更能迁移其中的道德情感。如歌唱教学《守株待兔的老农夫》中,教师在授课前先引导学生回忆《守株待兔》的故事,了解其中寓意,再引导学生演唱歌曲,“不能把偶然当做必然的”寓意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3、创造性的实践愉悦德育课堂
表演与音乐紧密相联,游戏更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教学内容设计律动或是歌表演、游戏,让学生运用实践活动表现音乐作品,让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如在学唱歌曲《感恩的心》时配合手语舞蹈表演,让学生身体力行体会聋哑人不能言语的不易,感悟作为健康的群体更应该学会感恩,关怀弱势群体。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同时,使其思想上得到了洗礼。
4、课堂竞赛培养道德自律
教学过程中,老师把学生的演唱、小组纪律、回答问题等行为以竞赛的形式予以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用良性的竞赛意识把学生外在的审美体验,升华为内在的道德自律要求。
五、言传身教,做学生的道德认知的榜样
学生都崇拜老师,教师优美的授课语言、婉转的范唱、高雅的行为举止等,都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其道德认知作正确的示范,是其道德行为的榜样。音乐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身的道德行为和审美取向,言传身教,以榜样力量去感动学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师应发挥音乐的艺术魅力,结合音乐教学内容,选择具体有效的教育形式,将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优化音乐教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同时,渗透音乐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帮助学生成长为品质优良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佩芳.浅谈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文学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2
[2]教育部制定.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曹理.何工箬.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