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下   作者:陈莲花
[导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
        陈莲花
        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523000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师生互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发生在师生群体之间还是师生个体之间,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下还是发生在教育情境之外的社会背景中,都会导致双方心理与行为发生同向变化或反向变化。狭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我们平常的公开课中,热闹似乎是大多优秀公开课的特点。历史教师也进入了一种误区,认为课堂越热闹,提的问题越多,展示的图片越多,就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但是,没有核心目标的师生互动是没有灵魂的,也无法达到知识的传递和情感的培养,学生只会像是在迷雾中穿行,课堂很热闹,可是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讲授仍占主导地位,师生互动不受重视,传统的讲授法大行其道,填鸭式教育方法仍大有市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被忽视。没有师生互动,没有学生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在做师生互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以核心目标为指引。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把知识和能力传递给学生,用情感和价值观影响学生,利用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认为在高中历史课堂可以采取这些师生互动策略。
(一)教师:展现自我
师生互动需要教师充分展现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进而让学生信服老师,让其更愿意投入到师生互动当中。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我利用自己写的一首《咏史》作为导入:
罂粟花开华夏殃,鸦片战争九州伤。
天国欲救苍生苦,洋务运动求自强。
甲午铩羽辱东洋,戊戌变法由康梁。
义和梦灭已成恨,八国侵华世薄凉。
辛亥惊雷天宇荡,五四觉醒莫彷徨。
当学生看到这首诗的时候,纷纷发出赞叹和惊讶的声音,有些同学甚至鼓掌了。这首《咏史》展现了历史教师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底蕴,学生在教师的展示之中感受到了教师的魅力,由衷地佩服历史老师,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也得到了检验。当学生跟随历史老师去鉴赏和解读这首诗歌,学生首先回顾了中国近代史的抗争与失败,光荣与屈辱,保守与改革,整体把握了近代史的脉络。在讲到虎门销烟和火烧圆明园的时候,笔者展示了笔者在东莞市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和珠海市新圆明园拍的照片,学生在惊奇之余觉得跟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对老师有了更强的认同,对虎门销烟也有了一个更加感性和全面的认识。
(二)学生:渴望鼓励
    师生互动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这些鼓励不仅仅是语言上简单的“很好!”“很棒!”“你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师给学生的鼓励应该多姿多彩,当我们给予学生语言上的鼓励时,最好同时在眼神和肢体动作也应该给予肯定。

笔者在《鸦片战争》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原因吗?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分别呈现出什么状态?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单单是技不如人吗?
当我呈现出跟问题相关的历史细节的时候,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齐声作答,虽然没有人愿意举手站起来回答。我认为在师生互动的时候,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一起回答,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思考,教师不断地引导,让个别学生起立回答。当学生表述完自己的观点,我会及时给予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保持微笑,并且眼睛要一直注视他,给予他肯定和鼓励。如果这时候老师站在他旁边,最好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来缓解他的紧张。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之下,老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获得满满的信心,进而会更加喜爱历史课堂,上课的时候也会更加全神贯注,那这时我们课堂的核心目标就容易突破。
(三)评价:丰富真实
师生互动需要教师及时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个评价不单是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评价,还可以是学生作业上的评价,学生表现中的评价。我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在课前预习的提问中,在课中的授课当中,笔者都尝试给予学生各种类型积极的评价,在课后的选择题练习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错误,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在批改学生笔记本和练习册的时候,笔者更愿意给学生文字性的肯定,告诉学生他在历史课堂的表现给予了我什么样的感受,告知学生他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告诉学生我对他的期待等等。在这样个性化的评价下,学生对教师更加的喜欢,觉得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对历史的兴趣和对自己的信心也都大大地增强了。
(四)材料:新颖有趣
师生互动中,应该选择准确的材料来突破核心目标。作为一个好的“意义建构的帮助者”,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去“建构”,让学生更好的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显得异常的关健和重要。[]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利用有效的师生互动由原来的知识权威转变成学生理解知识,同化知识的促进者,也就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这跟师生互动是异曲同工的。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定情境当中,选择准确的材料来突破核心目标。学生对情境的投入程度,对材料分析的深浅,直接决定了学生对问题研究和学习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对核心目标的理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找的史料太难,学生无法理解,或者史料没有新意,很没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又或者史料没有针对性,对突破核心目标没有作用,就会不利于师生互动。所以,为了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所使用的教学材料要新颖有趣,分析材料的角度也要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够突破本课的核心目标。
师生互动促进了核心目标的落实,当我们妥善地处理好核心目标和师生互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的历史课堂一定会更加生动有趣,高效严谨。总结来看,当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之时,我们可以尝试展现我们历史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信服信任和信服老师;同时可以尽力给予学生多种多样的鼓励,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我们还应该不断开拓评价的新手段,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加丰富;最后,我们给学生展示的材料一定要有趣新颖,同时又有针对性,让学生自己去构建他们的知识脉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