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珍爱生命教育浅谈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下   作者:张本亮
[导读]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具有不可复制的特征。
        张本亮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马鹿塘乡中心学校   651511
        摘要: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具有不可复制的特征。但近年来,青少年自残和校园暴力现象的屡次发生,这就要求我国教育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珍爱生命”教育观念的积极意义,进而分析目前“珍爱生命”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现状,最后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促进二者有效衔接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珍爱生命;分析探讨
引言
教育改革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这一切都离不开“珍爱生命”的教育。在这种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提高了“珍爱生命”教育的地位,增加了声音教育的内容,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安全意识。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珍爱生命”教学方案,借此提高学生的珍爱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珍爱生命”教育观念的积极意义
伯克曾说,“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生命的多彩性和重要性,这就要求我国应该积极推进“珍爱生命”的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新的元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生命教育具有个体性的特点。每个生命由于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展开生命教育时,应该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独特性,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生命教育具有非科学性的特点。生命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水平和境界,使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树立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二、目前“珍爱生命”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1、教师的“珍爱生命”的教学观念薄弱
当前,我国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成绩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忽略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就导致很多教师自身“珍爱生命”的教学理念薄弱,更不用说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生命教育,这就导致我国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对生命不尊重、不敬畏、不爱惜,出现漠视生命的社会现象。

例如,最近炒得很热的“李心草溺亡事件”,就是于2019年9月9日发生的事故,李心草是在与两男一女的聚会途中方式的意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青春年华就丧失了生命,而其他三人的做法也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质疑,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2、《道德与法治》与“珍爱生命”教育脱轨
当前,我国《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交往能力等必备品格。而珍爱生命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二者教学目标的不同就导致二者的衔接出现问题,给我国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珍爱生命”理念融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措施
1、教师提高自身“珍爱生命”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生命教育的教学地位,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传输“生命第一”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小就对生命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热爱,使学生能够积极努力地经营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风采。
2、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二者有效融合
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二者的有效衔接,让生命教育为《道德与法治》注入活力,使《道德与法治》为生命教育提供教学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展开现代化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如:动画、微视频、图片等工具,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世间万物生命的活力,树立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增强学生对世界的热爱。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生命》系列的短视频,让学生感受各个事物的生命力,如:小草、小鸟、花,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养小动物,如:宠物猫、蚕宝宝等,让学生感受小动物从小长大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神秘与奥秘,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树立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及时进行反思与自省。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如“如果你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会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结束语
总的来说,“珍爱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方式积极引入“珍爱生命”的教育理念,让小学生从小就树立“生命第一”的生活理念,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健康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入“珍爱生命”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改善生活中漠视生命的社会现象,为促进我国教育的良性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张皓.生命化教育视阈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10):64-65.
[2] 董丽玲.新课程背景下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3,(09):177-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