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在理解中解决问题--加强“阅读与理解”方法指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下   作者:萧桂好
[导读]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萧桂好
        广州市白云区平沙小学
        [摘要]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而“阅读与理解”是“解决问题”三大环节中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分析与解答”的判断。只有掌握“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信息,只有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阅读与理解”方法指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理解,信息,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而“阅读与理解”是“解决问题”三大环节中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下一环节“分析与解答”的判断。只有掌握“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信息,只有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数学“解决问题”中所蕴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元化。如何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阅读中“快”而“有效”地获取信息,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通读:通读全文,了解信息
    在数学“阅读与理解”中,首先要通读全文。这里的通读全文指的是一字不漏地读完全文。在教学中,往往有些学生没读完题目就匆匆下笔,导致解决问题失败。也就是说:我们读完一遍题目后,要想想:这是一道关于什么内容的“应用题”?是关于几何图形的还是常用数量关系的?如果是几何图形的,那么是关于面积还是周长?还是体积?若是关于数量关系的,又是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呢?这些信息都要在通读全文的时候了解。
   例如“分段收费问题”(P16页例9):“3km以内7元,超过3km的部分,每千米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有些同学在解决问题中就按实计算,没有看清后面的要求“不足1km按1km计算”导致解题失败。

  二.细读:仔细阅读,寻找信息
    小学数学高年段“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阅读与理解”指的是读懂题目,提取题目中解题的关键条件,提高做题的效率与准确性。随着“解决问题”中信息越来越繁杂多样,尽管问题的呈现方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但这无疑加大了学生阅读与辨别信息的难度,因此,我们老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快”而“有效”地找到解题的相关信息:
   1.圈出关键字、词、句
    边阅读边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对弄清题目的结构、理解题意有很大帮助。例如P41-9:孙老师要用80元买一些文具作为年级运动会的奖品。他先花45.6元买了8本相册,并准备用剩下的钱买一些笔,每支笔2.5元。(1)孙老师还可以买多少支同样的笔?(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在本题中“剩下的钱”就是关键信息,表示这类数量关系的还有“一共”、“比…多(或少)”;表示倍数关系的如“…是…的几倍”、“占”;行程问题中的“相向(或相背)而行”,这些关键字、词、句,如果没有被抓住或不理解,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2.挖掘隐藏条件
    在寻找和运用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尤为突出的是隐藏条件,它们没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很容易被学生忽略。例如P31-10:清风小区去年年底全部改用了节水龙头,王奶奶家上半年节约水费34.5元,李奶奶家第二季度共节约水费21元,谁家平均每月节约的水费多?学生很容易就直接拿两家的水费进行比较,而忽略了“半年是6个月”和“一个季度3个月”这两个隐藏的信息,类似的还有“一周7天”等信息,所以老师在巡堂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典型性错误,鼓励学生反复读题,感知题目中信息的细微变化,让学生在分析错识、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甄别多余条件
    在解决问题中,新教材会出现多余的数学信息,这些多余的信息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只要是以数字的形式出现),错误地诱导学生解决问题。如30页第3题: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比天鹅重100多千克。算一算,图中鸵鸟的体重是天鹅的多少倍?鸵鸟有134.9kg重,天鹅只有9.5kg重。显然,这里出现了一个多余的条件,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教师不必急着解释、强调,而是要尊重学生在处理数学信息过程中的各种生成,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积极尝试的热情。鼓励学生细读题目,过滤信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构建模型,理解信息
   解决问题在小学教学中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有不少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可以借助构建模型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转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构建模型方法:
    1.画线段图法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更直观、形象,便于理解。例如“倍数应用题”:一个双层书架,上层书的本数是下层的3倍。如果从上层搬60本到下层,那么两层书的本数正好相等。原来上、下层各有图书多少本?                                         
 
借助画线段图,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上、下层的数量关量,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借助几何直观(画草图)
如P17-3:一个房间长8.1m,宽5.2m。现在要铺上边长为0.6m的正方形地砖,100块够吗?(不考虑损耗)       

通过画草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用边长为0.6m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实质上是要求正方形的面积,降低学生理解题目的难度。
3.列表法
    如P38-思考题:停车场1小时内收2.50元,超过1小时每0.5小时收2.50元,李叔叔交了12.5元,李叔叔在这个停车场最多停车几小时?
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不是那么明显,前后出现两种或以上不同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来帮助思考:

通过以上几种构建模型的方法,能把题目中抽象的信息内容简化为清晰直观的数学模型图,题意明显,从而降低阅读难度,从而“快”而有“效”地理解题目,为寻求解题途径铺路搭桥。
    只有“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正确“解决问题”。总之,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指导他们“阅读与理解”的方法,才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数学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曹培英.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一)[J].小学数学教育,20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