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花花
广西桂林市宝贤中学 541004
内容摘要: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忽视甚至无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这一主要特征,导致部分学生知行不一,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加强实践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旨在从校本资源中发掘实践活动,激活课堂兴趣;从家校互动中探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情感;从社会动态中开发实践活动,延伸课堂张力等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实践活动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实践 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实践性。这一主要特征要求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然而,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甚至无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这一主要特征,导致部分学生知行不一,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加强实践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从校本资源中发掘实践活动,激活课堂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当下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感到无聊、乏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道德与法治课讲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是相脱离甚至是相背离的。这种认识不仅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而且会引发学生知行不一,严重的,还出现知行相悖的现象。
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人、物、事,校园生活不是缺少美,还是缺少发现。我们教师可以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找准切入点,恰当利用校本资源,创设充满本土气息的实践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例如:笔者在“让友谊之树常青”的课堂教学时,以学生们作为七年级新生,来到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拥有新的友谊为切入点设计了这样的学生实践活动:1.自我调查:在班上,你的新朋友有谁?任选其中一个,回忆你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说说你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2.自我梳理:请同学们课前结合自己在新学校里的新友谊,用笔记录自己在友谊的长河里深深浅浅跋涉所经历的体验和自己的感受,并于课上分享独属于自己的友谊故事。学生们会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实际,分享在新环境里结交新友谊的过程以及发生在这份新友谊中的或欢喜或悲伤的故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落实掌握建立友谊、呵护友谊的具体方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的课堂教学中自主获取新知和运用新知,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二、从家校互动中探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情感
美国社会学家古德说“整个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关系是家庭关系,一个人社会性的获得、与人相处的能力都是在家庭中获得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责任的担当是一个公民进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家庭责任是公民基于自身作为家庭成员而应为家庭的维系和发展所尽的职责。当下初中学生知行不一、知行相悖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与部分家长没有起到良好的榜样、引导和教育有关。
学生从小到大生活时间最长、接触最深入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学生家庭责任的担当最初都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得以实现的。我们教师可以把书本知识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联系起来,通过开展家校互动,恰当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创设充满亲情体验的实践活动情境,借助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例如:笔者在“家的意味”的课堂教学时,以学生们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为切入点设计了这样的学生实践活动:1.课前请同学和家人一起选择一个能够代表爸爸妈妈等亲人对自己爱的小物件。2.课堂请同学们把这个蕴藏着爱的小物件带来,并和同学们分享关于自己的藏在小物件里的爱的故事。学生们会分享属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小物件,有小毛衣、有小棉被、有胎毛笔、还有病历本……课堂情感在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描述中不知不觉地孕育着,引导着同学们与描述者产生共情。小物件的选择与分享不仅能使学生们认识到家是寄居之所,更是心灵港湾,而且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爱,家人对自己的责任担当,从而促使学生们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孝亲敬长的意愿,并在现实中用行动反馈家人的爱,承担起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使课堂情感获得提升,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三、从社会动态中开发实践活动,延伸课堂张力
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独立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学生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个体,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见识与实践技能,而且能够使他们在未来快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我们教师可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动态联系起来,恰当利用社会资源,创设充满社会正能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学生们知行合一。
例如:笔者在“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课堂教学时,恰逢本市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于是笔者以学生们作为市民参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的活动为切入点设计了这样的学生实践活动:1.课前请同学通过实地走访拍照、访谈、或通过网络搜集素材等对我市各社会成员融入争创全国文明城进行材料的收集、整理,最后制作成手抄报、PPT、小视频等。2.课堂进行组内、班级展示分享并合作探究。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更切实地走近社会,另一方面,学生们会就我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中政府、企业、个人等所采取的行动及所达到的效果以及所突显出来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能营造一种思维碰撞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进入青春期,不仅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自己的思维和精神也在不断地成长。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媒介素养,延伸了课堂张力,促进知行合一。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这而止矣。”实践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性因素。实践活动的设计,除了从校本资源中发掘实践活动,激活课堂兴趣;从家校互动中探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情感;从社会动态中开发实践活动,延伸课堂张力等途径外,还可以从深挖教材探究与分享,深化课堂内涵等方面下功夫,需要教师匠心打造。只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运用,才能使学生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才会真正被点亮,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作业探索》 程劲梅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6
[2]《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意义与路径探析》 朱志芸 科教文汇 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