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拓宽小学生课外阅读之路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18期下   作者:招莉霞
[导读] 高考命题方式正进行着大改革,一个体现在阅读速度的提高,一个体现在阅读题量的增加,这要求学生要“读得快”,还要“想得快”。
        招莉霞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罗村中心小学     528226
        【摘要】高考命题方式正进行着大改革,一个体现在阅读速度的提高,一个体现在阅读题量的增加,这要求学生要“读得快”,还要“想得快”。在课外阅读时引入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提炼性、发散性、聚合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握课外阅读中的内容、梳理人物关系,有助于学生找到阅读的规律,开展大量的阅读。
【关键词】思维导图  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
随着高考改革、全民阅读的到来,教育界、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阅读。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则成了大家的追求。很多学校、班级都热火如荼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而据调查很多同学在看完一本课外读物后只“留下”很少知识在头脑里,学生的阅读状况并不乐观。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老师的困惑。那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更深入、更有效呢?思维导图无疑是个很好的载体!
思维导图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条理化。它将书中的信息通过颜色、图像、符号等形式在纸上展示出来,根据彼此间的关联性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利用它发散与聚合的特点,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联系,把复杂的问题或关系清晰化。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克服语文阅读中存在的文字多、情节繁杂等困难,有效地唤起学生的记忆,回顾整本书的知识点。那么,怎样利用思维导图的优点来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妙用导图的形象性——为课外阅读激趣
高考改革,阅读题量增加,阅读速度要提高,作为小学阶段,应着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设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导图借助文字、线条、图形等符号对文章内容和情感进行直观建构,实现知识的可视化,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思维导图可通过单、双气泡图、圆圈图、树状图、流程图、括号图以及桥型图等方式呈现出来。无论哪一种的呈现方式,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的阅读需要选择不同的思维导图,展示学生个人独特的阅读成果。如在阅读《西游记》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同学们有的以树状图呈现,并配上人物;有的通过分析代表性故事以章鱼图的形式呈现。学生只需重新拿起这张思维导图,根据图中的关键词就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和理解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假期,我都会布置学生用思维导图绘画自己假期阅读的课外书。开学的好书分享会上,看着那风格迥异的导图如同一份份精彩的故事海报,我知道思维导图触动了孩子们大脑的每一个细胞,然后对推荐的书目在班级进行投票,票数最多的定为本学期班级的共读书目。这样,既让假期的课外阅读“留痕”,又选出学生感兴趣的书籍,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导航指向,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激发出来,我们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二、灵用导图的发散性——为课外阅读提度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工具,运用思维导图训练发散性思维,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幅看似简单的思维导图却能将头脑中丰富的素材联系起来,从一点到中心,借助词语之间的联系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指导《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我出示题目的关键词"历险"两字让学生大胆猜测故事发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接着通过关键词“历险”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层阅读。同学们有的从汤姆索亚五次历险遭遇为切入口进行解读,有的在故事情节上围绕“历险”进行建构。思维导图的制作让学生经历了与书中人物的思想碰撞,对作品的的认识已升华到还原人物本真,每张导图体现着孩子独特的见解。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仅仅抓住一个关键词,就能从不同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头脑中的素材进行整合,在创造中理清了文脉,梳理了内容,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入。
三、精用导图的提炼性——为课外阅读提质
课外阅读,往往是整本书阅读,在读书交流时,我们要始终有整体的观念。思维导图的功用是多元的,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对情节连贯性较强、人物关系较复杂的作品,提炼关键词概括内容,抓住人物和事件的主要线索,提炼成连贯、整体的画面,让思维直观化。
如共读《草房子》时,我们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梳理清晰后,再引导学生以"桑桑"为例,对应每一件事探寻隐藏在事件背后桑桑的内心世界,于是就有了"顽皮,天真好奇的桑桑,勇敢,讲义气的桑桑,异想天开的桑桑,乐于助人的桑桑",通过多元提炼,一位个性鲜明的小男孩形象就跃然纸上。就这样,通过阅读把人物事件提炼出来,对每个人物的经历有了清楚的了解,这相当于整本书的情节再现,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可提高阅读质量。
四、活用导图的聚合性——为课外阅读增效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阅读的过程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准,往往产生挫败感。为转变这种局面,我们应借助思维导图的聚合性进行指导,利用思维导图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使阅读效果不断优化和完善。
如:刚开始读《童年》时,由于人物多,有些同学认为情节混乱看不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对人物关系和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梳理,理清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方便我们进行理解阅读。当我们遇到不懂时,就可以再次查看思维导图,便于我们随时记忆和理清情节。当我们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主旨时,还可以用思维导图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童年是幸福的,应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这样的阅读怎么会无效呢?读一本书时,我们利用思维导图的聚合性,从不同的多个角度去解读人物、品读故事。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课外阅读是当下语文教育改革值得借鉴和实践的一种方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整本书有效、深度的阅读指导,我们应巧妙使用思维导图这把“金钥匙”,让思维导图更深层次的服务于课外阅读,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和快乐。
【参考文献】
[1]朱珍.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的实践与思考 《学园》2018-09-25
[2]朱建华.探寻深度阅读的途径[J].小学语文教学,20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