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晨
渭南市大荔县朝邑中学,陕西渭南,715100
摘要: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是学习的必要过程,课堂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带来的新的改变,本文就此开展相关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变
我国现有教育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移动设备、碎片化学习、视频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特别是最近兴起的“教育云”和微课程已使课堂景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工具性的简单变革,也是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深层变化。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
1、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同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2003年审议通过《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实施新课程应当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的实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并具活力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2004年9月,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四省率先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拉开了我国高中新课改的序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普通高中提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2、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知识与技能。要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特征和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加工,以及发展趋势,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工具,能使用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第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问题,能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能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来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或者创造性的探索,能对他人的信息活动进行相关的评价。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安全健康应用进行信息技术,能对信息技术对日常的学习生活、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进行辩证的认识,能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都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从整体上看来,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规律,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
1、开放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知识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显得更开放,具有开放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进行了诸多改革,教材呈现出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定多层次、多取向。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更符合学生个体间存在的不同因素,使得教学更具有选择性。学生通过这些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寻找到符合自身的知识来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实用性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以理论为支撑,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操作性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课教材由原来的理论为基础,操作为辅助逐步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基础,以理论知识为支撑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改革更加贴近信息技术教学课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技术锻炼的保证。通过实际锻炼,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培养了学习的积极性。
3、时代感
从新课程改革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解放了教材,使得教材更人性化,更具有时代感与时效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而教学作为最先进知识的传播力量其应当具有时效性,以保证教学的实用性。新课程改革正是意识到了这点.将教学内容的更新作为改革的重点,其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教材依据,使得教学呈现出时代感与时效性。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高
我国高中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在追求升学率,高考是其指挥棒,在设置和安排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迎合升学率的指标,有关高考的科目被给予重要的地位。现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有足够适应当前信息社会中对于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新设备的应用的能力,进而为其以后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大多数人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这类学科在正式的考试中不能給学生带来足够的优势。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不够重视,使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无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日后的深造也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而有关课程改革往往难以正常实现。
2、师资力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的要求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新的教学目标和课堂内容对于课堂上的老师来说无疑是很重的负担,教师需要一段时间去理解新课程内容,并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并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师团队建设的不足对于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来说是有碍发展的。教师本身不够了解和完善新课程内容和理念,在日常教学课程中逐步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师力量不足也影响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3、高中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在高中设立信息技术新课程,让学生在日后学习和生活当中,紧跟时代的步伐。由于地区之间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接受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很容易接受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山区的学生可能没有接触互联网,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同时,对于不同的班级,学生之间的接受能力都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或者是有关学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预习,导致起点差异很大。因而对于不同学生对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的情况,教师也很难把握如何平衡具体教育实施的过程。
4、高中相关设备不够齐全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多高中已经配备了电教设备和信息技术教师。但是,我国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发展相对落后中西部偏远区域,部分高中还是缺少相关的配套设备,没有完整的电教设备,电教设备较为陈旧,甚至有些边远山区连一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由于经济落后,导致教育落后,对于当今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来说,是要解决的难题。
四、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1、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学生应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减少了课堂讲解的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操作和讨论,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氛围。
(1)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调整自身的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性学习显得分外重要。学生要保证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反馈和激励的作用。老师同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部署课堂的结构和节奏,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设立学习目标明确方向,激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学生学习成果。
(2)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共赢,这就是所谓的团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共同发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共处,积极的参与课堂中的互动,更有利于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分组讨论,分组竞赛等。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根据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合理分组,小组成员能够互相影响和鼓励,相互间积极信赖、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信赖,最终达到小组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
(3)探究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将探究作为基础教育的学习方式,涉及到科学检索、资料汇集、汇总研讨与归纳总结等步骤程序。该学习方式以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来选择研究主题,通过实际操作和调查,大量信息搜集、处理,获取知识来解决教学中设定的一些问题情境,能够增加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性。探究学习方式会让学生们正确运用智能终端设备帮助提升学习效果,真正的在实践中把移动终端设备作为工具,同时又涉及庞大的信息收集何处理。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了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思考的能力。
2、教学模式的改变
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再局限于教师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是发挥其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发行为等各方面的优势,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拓展性。学生运用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必然给我们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
(1)分层教学
高中生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有效地接受教材的统一授课方式,还会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成A组和B组,A组代表的是操作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而B组主要是那些缺乏操作能力的学生。教师需要区别对待这两类学生,布置的教学任务也要具备针对性。高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的,让学生整合已经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逐渐做到升华,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使学生逐渐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这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B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由于硬件的原因,有些高中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致使他们缺乏课程基础。在高一课程当中,教师需要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在布置练习和任务时,需要区别对待A组和B组的学生,让B组学生通过学习,将教学任务完成。安排适当的实际练习,对学生进行辅导,补充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操作系统的使用以及word等软件的使用,利用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还需要特别关注信息技术比较强的学生,如果他们对编程和动画制作等方面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需要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分组教学
小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可以短时间就接受教学内容,并且可以熟练操作,当前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希望教学进度快一点。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掌握教学内容,希望教学进度慢一点,这样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渗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当中,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需要进行观念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需要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将无形资源充分发挥出来。当完成一个软件学习之后,需要创设分组活动的具体题目,例如当学习幻灯片的制作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介绍一座喜欢的城市,进行合理的分工,包括记录和搜索以及整理,使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从而合作成一个作品,每个小组推荐一个讲解员,对自己小组的幻灯片进行讲解。
3、教学内容的改变
信息技术是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新课程改革促进并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出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1)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教育资源丰富,表现手法与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强等优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积极有效的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价值。因此,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2)推动课程整合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增设符合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积极推行课程整合成了教育核心问题与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具有很鲜明时代性和开放性,它除了具有本身学科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发展起着不可估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对各学科进行整合,是非常合适的。对各学科进行整合,就是要注重体现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选择。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标准,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做好课堂教学内容调整,以培养更好更全面的学生为目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信息技术的顺利开展和广泛应用做出最大的贡献。
4、教学评价的改变
教学评价影响着教学整体功能的优化程度,要根据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原则以及开放性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题,方式单一,因此,可以建立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他人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自我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反思教学活动,学生评价有助于教师得到学生的反馈意见,其中他人评价包括其他教师、学校管理着、家长等多方面的评价,多种评价主体相互结合,有助于改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推进。
(2)评价内容全面性
目前,教学目标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评价不能只限于知识、学业成绩,应该广泛涉及学生情感、价值观和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品德等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内容的广泛性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调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正委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2]顾建军.十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的成就分析与问题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
[3]王陈礼.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J].中文信息,2014(1)
[4]孟玲玲. Moodle平台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PBL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5]潘利嫔.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