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育+旅游”助力羌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7月19期   作者:谢成超1 沈军2
[导读]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羌族传统文化体育和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谢成超1    沈军2
         (1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四川  2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雅安四川)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羌族传统文化体育和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结合丰富的文化体育和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体育+旅游”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不仅有助力于乡村振兴,更有利于羌族地区精准扶贫,以促进羌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羌族;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意见》要求,“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冰雪海上运动等产业,积极开发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优势;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使西部宝贵的旅游资源在深入开发和挖掘中形成品牌、规模和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1.“体育+旅游”的意义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体育产业是创新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的认识,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是促消费、利健身的民生工程。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会展、休闲、旅游和体育传媒、体育文艺等。
         由此,“体育+旅游”的产业顺势而生,这是旅游业的一种创新模式的探索,人们在各地旅游的过程中体验式进行各项体育运动锻炼,既愉悦了身心,又得到了锻炼“体育+旅游”融合模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在“体育+旅游”的带动下,乡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地理环境的特点发展相关的体育项目,为乡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实现自然与乡村的和谐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
2.“体育+旅游”扶贫释义
         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质量工程,引导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成为实施精准扶贫与杜绝返贫的有效途径。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异域风情与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与加速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推动力量。实施“体育+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 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途径之一。“体育+旅游”扶贫是将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
助体育组织或各种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作为促进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经济社会活动。少数民族村落体育能给游客提供阶段性感知和体验过程,是人们获得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情感诉求与表达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推动力量。(屈植斌)
3.羌族地区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优势
         阿坝羌族自治州是旅游王国,这里地理环境独特,有濒临绝迹的大熊猫、珙桐等动植物活化石;拥有高密度、高品位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全州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4处,占幅员面积的29%。有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和若尔盖湿地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九寨沟和黄龙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项桂冠,2006年7月12日,峨州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门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有黄龙、白羊、勿角、白河、铁布、宝顶、米亚罗、草坡、曼则塘、三打古、南莫且等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个国家4A级景区,卡龙沟、米亚罗、叠溪-松平沟、三江、九顶山-文镇沟大峡谷等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地震遗址、大禹故里”等品牌享誉内外,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连绵起伏的山川,纵横交错的江河,珍稀多样的动植物,在川西北高原的这片热土上,演绎出自然造化中壮美灵动的山水风光。阿坝州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地区。
4.“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上日程,对于乡村振兴也越来越刻不容缓。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回到农村,为农村发展助力,充分挖掘农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 “体育+旅游”本质上是体育运动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一种新兴创意产业,对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此时,乡村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根据本地情况,探寻可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将会带动乡村的经济,并且有利于吸引劳动力回流,发掘发展本地特色。一方面,“体育+旅游”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供经济助力,“体育+旅游”的发展可带动乡村餐饮、娱乐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并且为乡村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劳动力回流。另一方面,“体育+旅游”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助力,有利于促进乡村某一运动或项目的深度发展,形成本地的特色产业,拉动一条产业链,增加乡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且在吸引较多的游客时,利于加强人们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弘扬本地优良的乡风民俗,侧面促进本地文化的发展。
5.羌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体旅产业融合不够,产品体系尚不健全。
         羌族地区虽然初步形成了“体育+旅游”产品出现雏形, 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缺乏深度融合,自然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此外还存在“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不全、产品单一的问题。打造产业集群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打造品牌产品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加强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体育旅游品牌,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5.2“体育+旅游”赛事影响力有限,缺乏特色品牌
         近年来,羌族地区举办的体育赛事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规模也逐年扩大,但总体而言,存在赛事数量不多,缺乏高水平赛事和特色品牌赛事。现有的常规赛事较少,其中国家级赛事基本没有,拉动效益有限。其次,赛事类别不够丰富,现有1项国家级赛事为马拉松赛。赛事开发对羌族地区特色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不足,未见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5.3对“体育+旅游”作用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对“体育+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尚未出台关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意见。在政府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旅游产业如何搭上全域旅游的顺风车,步入发展快车道,是亟待相关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另外,热门景区“体育+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和部分景区产品同质化、低质化的现象,也反映出体育旅游产业缺乏专业的开发、运营和管理团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体育+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有限。
6.羌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推进策略  
         6.1加强顶层设计,做到高位推动,规划引领。
         缺乏整体规划和高位推动是制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 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前瞻性地做好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 基础上,精心布局体育旅游产业,形成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其次,体育管理部门和旅游部门要主动编制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自上而下高位推动的体制机制,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2发挥“体育+旅游”扶贫作用,助力乡村精准脱贫。
         “体育+旅游+扶贫”的模式在有的地区有着成功的案例。在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旅游+体育”和“体育+旅游”的多元产业融合模式,能够切实发挥体育产业的扶贫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建设体育旅游特色小镇、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度假休闲基地等实体,积极带动居民就业,改善乡村环境,盘活乡村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休闲绿道、登山步道等体育旅游公共设施,将体育旅游与村民休闲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将健康端口前移,培养村民健身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从而助力健康扶贫战略的实施。
         6.3加强生态保护,做到因地制宜谋发展。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中西部山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发展格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特别做好生 态资源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工作,深挖“体育+ 自然资源”和“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要结合乡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开发“体育+旅游”项目,突出山地户外项目特点,推出高质量“体育+旅游”项目。政府在进行项目开发、审批时,要邀请体育、 旅游、城乡规划、环保、文化等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开发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6.4改善交通状况,推广羌族传统“体育+旅游”。
         羌族聚居区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依托这些丰富的旅游景点,把羌族传统体育融入到景点的表演活动当中来,把羌族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出来,提高游客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提升游客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喜爱。但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使得不少有意向深入羌族地区内部进行体育旅游的游客产生顾虑。因此,要大力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提高游客接待能力,我们可以借着国家"溜索改桥"这一政策,促进羌族聚居地交通条件的改善。繁荣的旅游业对文化的传承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它能够借助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把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到各个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羌族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http: //www.Gov.cn /zhengce /2018
-02/04/content_5263807.htm /
[2]]林明水,等.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生态脆弱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8(19):1-9.
[3]屈植斌,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体育旅游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 2020(3):47-53
[4]http://www.abazhou.gov.cn/
[5]尹克峰,孙毅滨海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19(18):62-63.
[6]李金容,陈元欣: 创新推进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策略[J].2020,40(3):140-144
[7]刘亚飞.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当代体育技,2020,10(8):170-172
[8]中国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9]李欣.俞国健 祝林,四川省羌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187(4)
[10]孔又专.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43-45.
[11]秦丽芬,张广飞,董雨薇,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贵州省体 育旅游人才供需现状研究[J].中国商论,2019(17):255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项目资助(QXY201909)

作者简介:谢成超(1976-)男,重庆彭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与体育教学
          沈军(1985-)男,重庆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与体育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