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 吕洋

发表时间:2020/10/1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吕洋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施工规模在不断扩大,要求的施工技术难度也越来越高。
        山东三箭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施工规模在不断扩大,要求的施工技术难度也越来越高。大体积混凝土施技术是一项比较创新的技术,它属于建筑施工技术中施工工艺较为复杂、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一项技术,并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特点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1.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技术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对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如果管理不到位极易产生因温度变化和收缩产生龟缩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管理,对作业机械设备性能、原材料质量标准、管理人员水平等都有较高要求。混凝土结构物断面尺寸、内外温度、混凝土数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及施工作业方法。断面尺寸过大,如采取控制温度措施不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值时,则易产生裂缝。内外温差是大体积混凝施工作业前后需要管理控制的重要技术指标,从前期的配合比设计到后期混凝土养护都需要严格记录并加以控制。混凝土工程量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混凝土的施工作业方法,如果采取的方法不当,易产生质量问题。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收缩应力和温差是施工作业中的重要控制环节,管理控制不善易造成质量缺陷。
        2.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出现房屋工程分散、构件裂缝的现象。这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分布不均匀,配置比例不恰当的原因所致。第二,出现钢筋暴露、墙体麻面、裂缝等现象。这是预埋大体积混凝土时,大体积混凝土内的钢筋布筋率不达标,以及支模设计不够合理所造成。第三,浇筑后就容易出现裂缝、位置移动的错位等现象。这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因振捣不垂直、速度不均匀所致。第四,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由于技术管理不当、施工工艺及材料选择不够科学,安排不够合理所致。
        3.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必须健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体系,这需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针对施工地点展开检查,进行温度状况的测量,保持施工地点地面的清洁。这需要深入分析施工浇筑的结构状况,遵循合理的水泥沙比例配备方案,进行混凝土凝固时间的分析,进行各类施工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确保结构内部热量的完全散发,确保混凝土的正常性冷却。在浇筑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浇筑施工时间的控制,遵循科学性的施工规范,切实提升建筑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3.1施工准备
        通过对施工准备体系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环节的正常性开展,这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施工工具、材料,进行水泥品种的科学性选择,实现混凝土的优化配置,可以使用的水泥包括粉煤灰水泥、硅盐酸水泥等,在水泥的选择过程中,需要保障水泥的质量,严格遵循相关的材料使用标准,以提升建筑物工程的抗压性、稳定性、抗拉性。骨料是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在骨料应用过程中,需要选择表面没有弱包裹层的,这种骨料具备良好的膨胀及配比系数,其岩石弹模比较低。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选择碎石、中砂等材料,控制其含量。在混凝土配比方案制定中,可以使用粉煤灰作为材料,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水,有利于实现各个施工步骤的协调性运作。


        3.2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
        在浇筑施工实践中,需要将施工人员进行分区,以确保施工工作的协调性发展。在施工浇筑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展开监督,按照施工技术的相关规范,进行不同施工程序的控制,这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振捣施工中,需要确保节奏的顺畅性,施工动作必须协调而连贯,使材料更加的均匀,这需要提升混凝土的整体密度,从而增强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在施工实践中,浇筑环节与冷却环节不能同步进行,待所有的浇筑程序完毕后,才能展开混凝土冷却流程。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方案,降低水化热,确保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在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其水化热系数状况,进行水化热较低水平材料的选择,比如矿渣水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一定量的粉煤灰,以提升混凝土的表面强度。
        3.3合适的施工方案的选择
        通过对科学性施工方案的选择,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运作质量,这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施工状况,进行合理性浇筑方法的选择,避免建筑物结构出现裂痕,使其满足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标准要求。这需要进行混凝土铺设厚度的控制,施工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进行混凝土和易性的确定。在混凝土泵送环节中,需要控制混凝土的厚度,一般需要大于600毫米,这也需要控制非泵送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其厚度一般需要小于400毫米。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其单方水泥的用量比较少,可以添加一定量的粉煤灰,实现混凝土搅拌时间的延长,进行混凝土搅拌时间的控制。这需要引起相关施工人员的重视,实现不同材料的配比及优化,进行不同应用材料的配置,安排专人进行粉煤灰或者相关添加剂的使用。在浇筑过程中,需要遵循逐层浇筑的原则,控制好不同浇筑环节的时间及质量,这需要做好浇筑前的测试准备工作。在施工振捣环节中,施工者需要提升自身技术的规范性,减少混凝土内的气泡,这需要进行反复性振捣,进行不同振捣程序的协调性发展,进行三层振捣方案的应用,确保坡面的整体性覆盖。
        3.4混凝土养护
        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并为其早期水化反应提供所需水分,大体积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成12h内开始进行养护工作,养护方式一般采用覆盖洒水法。此外,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内表温差的控制,具体应对温度阶梯与构件尺寸综合考虑后合理确定,通常为不大于25℃,并且核心最高温度不应超过60℃,此时可认为温差应力不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裂缝。基于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内表温差的控制可从结构内外同时着手,具体可对内部通水(冷却水)循环降温的同时适当提升结构表面温度,以此达到减小内表温差、降低温度应力的目的。具体养护操作时,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浇筑完成2d内内部温度上升速率较快,其冷却水循环降温后温度上升明显,因此可利用混凝土结构内部降温循环出来的热水进行外部喷洒养护,以此通过外部温度的提升来有效减小结构内表温差。
        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必须优化建筑施工技术方案,根据实际施工环境,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环节的协调性发展,提升建筑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确保建筑物整体质量的提升,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建筑物整体性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J].张鹏.消防界(电子版),2016(3).
        [2]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J].谭立志,仇玉领.企业技术开发,2015(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