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 赵静

发表时间:2020/10/1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赵静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到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现状,国内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水土流失解决方案。
        忻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山西省  03400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到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现状,国内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水土流失解决方案。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阐述生态修复的定义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改定义,再通过提升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与绿化生活环境两个方面来讲述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价值,其次讲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缺少国内部门相关的制度政策;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过低;缺少生态修复技术,根据这些问题分析出解决方案,健全国家政策制度;加大生态建设思想宣传力度;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力度,从多方面解决问题。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关系
        引言
        自然资源虽然是可更新的资源,但就目前开发程度来看,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更新速度远低于人类索取的速度。因此过度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使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也在随之恶化。水土保持是现阶段解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其作为一种高效的生态服务系统,对于恢复健康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最大化的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备受关注。
        1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土保持是通过原生态资源及科学合理的技术,对人为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实施防止和整顿的应对措施。导致水土流失有多重因素,依照诱发因素的不同,整顿的措施应多元化。生态环境是人类、自然生物共同构成的、互相影响的总能量。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有利保障,而水与泥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水和土壤密不可分。伴随人们生产生活逐步发展,水土资源被肆意破坏、索求,诱发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重。水土流失问题会直观影响地面的整体结构,导致土壤再生能力降低,致使土地出现沙漠化及硬化,增加了干旱、半干旱等灾害的出现概率,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众多地区的地质结构极其不稳定,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从整体而言,水土保持是构建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
        2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
        2.1加强监督管理
        政府部门要将水土保持的监督、治理工作融入到城市管理当中。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导致了城市的水土流失现象愈发严重,过度的开采林业、矿业,违规的建筑工程,随意排放的工业污水、垃圾等都对城市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时,要结合城市的发展特点,以预防为主并结合监管的力量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对于违规工程、随意排放污水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坚决惩治;对于人们的生活垃圾采取有效的分类,回收可利用资源,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打造出一个绿色生态城市。对于城市中贫瘠的土地,要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种植生存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植被,以此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长久以往就可以改善土地贫瘠的现象。如鄱阳湖湿地生态的恢复工程,采用了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方法,电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植物引进等方法,减少了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因素,使湿地能凭借自身演替机制恢复实现其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2.2加大投入力度
        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很多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没有得到重视,缺乏水土保持的意识,出现恶性循环现象,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造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无法有效处理。

因此,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充分的支持,要先给予水土保持相关工作足够的资金,充分落实和实施相关政策,对不同地域要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提升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而且要与人工治理相融合,充分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对于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要利用实行绿化环境的活动,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化形式,有效拓展水土保持工作。同时,要利用合理、完善的策划设计,根据当下具体需求及标准予以协作调整。而且,要对水土保持的相关工作者强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陆续补充新内容、新知识,设立研发专项组,落实并发展水土保持工作。
        2.3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能够发挥一定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人们思想意识水平不断提高;第二,通过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生态修复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转变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和人们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说水土流失出现并且严重影响人们的活动。只有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升,才能使人们认识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人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同时还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土流失修复的效果和质量。在具体的生态修复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接受并且实践生态修复的理念,通过对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的掌握和探索积极参加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可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转变之后,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人们真正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2.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要强调政府和流域机构的责任
        目前,我国政府现行体制中,往往以公益代表的方式出现,但是政府并不是公益的代表,也无法全面代表公益。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还需要自然资源的持续供应,政府需要在当下国家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全民利益进行合理调配。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只要政府加以重视,并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水土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才可以逐渐建立起来。政府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才能最终确保生态补偿机制顺利实施,最终实现我国生态补偿的最终目标。另外,有我国较多流域是跨越多个地区,使得较多跨区域和相关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都可以有效实施。因此,我国在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各个流域机构和地区政府在整体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现象中的责任,将责任落实之后才能引起各方的重视。
        2.5结合科学技术提高治理能力
        水土保持不仅可以恢复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经济环境,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社会进步。所以,有关部门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水土保持方案如大面积被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采取小流域治理等。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欢迎科研人员到当地做研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并引进新时代的人才,给水土保持工程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扩大人才队伍。
        结语
        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工作的根本条件,当下由于过多浪费水资源及开垦土地资源,导致水土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逐渐加重,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着重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但此工作触及面多,必须要有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撑,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要运用多种模式将水土保持工作贯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营造更好的生态氛围,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王慧铭,李文俊.浅谈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监测方式[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2013(10):56.
        [2]王红岩.论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7):183.
        [3]刘德成.浅谈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标准化建设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7(9x)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