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的防治经验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1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刘玉梅
[导读]
        利川市元堡乡畜牧服务中心  445424
        禽霍乱是禽巴氏杆菌病,也称呼为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禽出败”。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型表现为剧烈下痢和败血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慢性型表现为呼吸道炎、肉髯水肿和关节炎,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低。
        1流行病学情况
        在我市(县级)多发禽霍乱,以前该病在我市间隔几年出现一次区域性、跳跃性流行,但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出现区域性流行,涉及5个乡镇。每次疫情多是出现一个疫点发病及死亡,没有表现成片发病。发病的都是成年家禽,鸡鸭都有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到50%以上。从理论上讲,发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的传染源。我市属于长江以南的武陵山区,以山地为主,湿度大,鸟类多,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鸟类迁徙导致的传染也很有可能。当然,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等相关传染途径都可以导致本病发生。该病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等。禽舍不卫生、气候潮湿、养殖密度大、气候突变、各种应激反应以及感染某些寄生虫病等均可诱发本病。
        2发病症状
        禽霍乱的潜伏期一般为2~9天。按病程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在我市发生的禽霍乱多以最急性和急性型为主,也有慢性型发生。最急性型的病例往往一晚上就突然死亡30%以上,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尤其以鸭的最急性型多见。在农村的散养户好多以为是中毒了,因发生最急性型禽霍乱导致家禽急性死亡误以为是投毒而向公安部门报警的案例时有发生。
        急性型和慢性型都表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最为常见是急性型。发病禽体温43~44℃,喜饮水,精神萎靡,不食,羽毛蓬松,不愿走动。发病鸡的鸡冠、肉髯发紫,流涎,呼吸困难,张口吸气时发出“咯、咯”声。病禽常见腹泻,排出污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的腥臭稀粪。发病1-3天后死亡。病鸭不愿下水,有的不愿走动,严重的还出现瘫痪。 慢性型多由急性病例转化而来。鼻腔内有粘性分泌物,逐渐消瘦,腹泻,有的表现有关节发炎现象。病鸡的肉髯等部位出现坏死、脱落症状,病程长的可达30天以上。


        3解剖特点
        在现场解剖最急性型禽霍乱病鸡可见心外膜有出血点,特征性病变是肝脏有大量针尖状灰黄色坏死点。其他脏器无明显可见病变。急性型禽霍乱解剖可见肝脏有许多小出血点。心外膜、肠系膜以及皮下有出血斑和出血点,心包内积有积液。肺有点状出血和暗红色肝变区。十二指肠有出血性肠炎变化。慢性型禽霍乱剖检可见到急性病例的相关病变之外,在鼻腔、上呼吸道内可见到粘稠性分泌物,有的病鸡在关节、腱鞘、肉髯、卵巢等发生肿胀的内部可见到黄灰色或黄红色浓稠的渗出物,有的出现干酪样坏死。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解剖特点,可以确定为疑似禽霍乱。最终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根据我市兽医实验室的条件,一般是采集肝脏、脾脏以及心脏血液进行涂片镜检确诊。
        5防治
        1.1治疗:一般采用氟苯尼考进行治疗,严重的肌注,没有表现临床症状的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进行预防和治疗,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提供抵抗力和减少应激反应。
        1.2预防:一般建议养殖户购买禽霍乱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禽霍乱疫苗可注射3月龄以上的鸡、鸭、鹅等。胸部肌肉内注射。鸭、鹅的疫苗使用量分别是鸡的3倍、5倍羽份。在有禽霍乱流行的场,可间隔三个月预防接种一次禽霍乱疫苗。
        1.3综合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因素。减少应激情况的发生。保持环境卫生,定期严格消毒。一旦发现有异常病禽及时隔离发病家禽,及时清除垫料,同时严格消毒,及时诊断病因,有针对性防治。清除的垫料和病死家禽应严格无害化处理。在养殖过程中应严格坚持同进同出原则。
        参考文献:
        叶岐山鸡病防治实用手册,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周大康畜禽畜禽环境卫生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
        张勇,武陵山区土鸡放养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8】:9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