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律超颖

发表时间:2020/10/16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   作者:律超颖
[导读] 图书馆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创新服务手段,以资源支撑,技术助力,全面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知识服务、学科馆员服务、文化服务、空间设备体验服务和人性化休憩服务的能力。本文浅析“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创新。

律超颖
河北省承德市委党校  河北省承德市067000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服务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服务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互联网思维所体现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精神,正是图书馆服务的理念追求。为此在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创新服务手段,以资源支撑,技术助力,全面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知识服务、学科馆员服务、文化服务、空间设备体验服务和人性化休憩服务的能力。本文浅析“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创新
        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自此,“互联网+”成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当前互联网业需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推动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1“互联网+”思维
        据资料记载,最早提出“互联网+”概念是在2012年召开的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发表的有关“互联网+”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如果还存在尚未改变的领域,一定意味着存在商机。同时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应该是所在行业的服务和产品,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找到若干的想法,而如何找到所在行业的“互联网+”机会,是所有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腾讯CEO马化腾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企业能力的体现,或者理解为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同时对这个行业是一种提升。他认为,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所有行业都可以应用。类似的,阿里提出的“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与应用的过程。随着“互联网+”概念被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和知识组织的服务机构,也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制定“互联网+”的发展规划。
        2互联网+”模式下图书馆服务的优势
        在“互联网+”模式下,图书馆可以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从而为读者提供多途径、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伴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可以为读者开辟更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同时,除了传统的面向大多数读者的共性服务模式之外,新模式下的图书馆可以通过对用户信息收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互联网+”模式下,图书馆馆员只要充分参与资源的加工处理,而检索和获取等环节则由读者自助完成,这就减轻了馆员的工作负担,从而可以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
        3“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路径
        3.1模式创新,关联融合,不断变革图书馆服务模式
        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及其集成化应用,为用户创造信息化、智慧化的物理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和虚拟知识服务空间,提升图书馆的整体管理与服务水平。

在“互联网+”服务理念和技术的支持下,积极推行“互联网+图书馆”和“图书馆+”发展战略,以个性化知识服务为目标,利用虚拟化、智能化应用技术将传统的独立、异构和多元的信息服务资源(如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软硬件资源、人力资源与空间资源等)转化为嵌入式、协作化和智慧型的知识服务资源,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任何用户提供任何资源的知识服务空间,使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嵌入式、协作化的智慧型知识服务模式转变。随着RFID、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互联网+”服务理念与技术已经渗透到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图书馆用户、资源、知识与服务之间的关联融合、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引,为图书馆学科服务、阅读推广与知识发现等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方法和原则。对已有最为常见的服务进行归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用户、资源、知识与服务之间关联融合的主动性在加强。如通过分析收集到的用户个人信息、阅读偏好、搜索路径、用户移动位置信息、用户移动行为轨迹及其关联信息等大数据资源,获取用户的兴趣爱好、资源获取需求与知识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与之需求最为匹配的资源、知识与服务。二是用户、资源、知识与服务关联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在加强。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实现图书馆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移动视觉搜索、大数据等技术的有机融合,将图书馆物理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有机连接,使图书馆资源、知识与服务无处不在,用户在一切可以进入的物理场所和虚拟领域都可积极主动地融入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在几乎所有的场所和场景中都能获取全天候、多模式和全方位的资源、知识与服务。三是用户、资源、知识、服务与网络环境的深度融合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演变经历了局域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3个阶段。早期的局域网阶段推动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向信息化迈进的脚步,中期的互联网阶段使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成为现实,当今的移动互联网阶段则不断推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向移动化、智能化、嵌入式与协作化进程迈进,而“互联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成熟,则可能会使所有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憧憬与期待成为现实。
        3.2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这三大最新的信息技术。有人说,没有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出现,互联网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人与人、人与物的大互联。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丰富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一站式检索信息,当用户想要获取资源时,只需要输入检索词就可以获取平台上的所有资源,从而减少用户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目前多数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平台是移动图书馆和微信图书馆,在微信迅速普及的当下,已经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图书馆开发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微信公众平台和移动图书馆上都可以实现资源的检索和读者借阅信息的查询功能。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是服务广大师生,帮助他们快速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科研活动。图书馆馆员应以师生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大数据技术,主动收集挖掘读者的借阅特点,为其提供精准化的信息服务,定期推送定制服务,为他们学习提供支撑。
        4“互联网+”模式下图书馆的新挑战
        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模式对传统服务模式中的环节进行了优化处理,从而提高了服务效率。但是,在获得了便利性的同时,新模式下的图书馆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何保障读者信息安全、怎样制定资源信息标准、软硬件的开发投入来源问题、人力资源如何培养等。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会面临着信息安全的问题,图书馆应当将如何保护读者信息作为重要议题,这也是目前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形式,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新型模式。利用“互联网+”思维,高校图书馆应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时转变传统服务方式,深入思考并采取有效举措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如此才能帮助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向宏华.“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4):5-10.
[2]杨晓东.“图书馆+”: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3):62-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