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模式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0期   作者:廖丛
[导读] 我国绿色建筑经过10余年的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已构建了全过程的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了全过程闭环监管体系。
        廖丛
        362132198109****
        摘要:我国绿色建筑经过10余年的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已构建了全过程的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了全过程闭环监管体系。伴随着2019版《标准》发布实施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结合各地方绿色建筑管理实践经验,文章主要针对新形势下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模式方面,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依据。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形势;全过程;管理模式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质量提升行动”,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建设正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此背景下,《标准》于2018年启动第2次修订,2019年3月13日正式发布。纵观绿色建筑发展历程,从全过程管理出发提升建筑绿色化水平,已成为保障绿色建筑运行实效与其设计要求相匹配的重要抓手[3-7]。2019版《标准》秉承“以人为本、强调性能、提高质量”的理念,在绿色建筑的内涵、技术要求、评价阶段、等级划分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变革,这也势必给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1.绿色建筑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
        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构建新时代绿色建筑供给体系,提升绿色建筑质量层次为目标,同时结合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实现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有效衔接,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2019版《标准》”)于2019年8月1日颁布实施。相较于2014版《标准》,2019版《标准》在指标体系、评价阶段、评价等级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保障当前工程质量符合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住房的期待,让建筑使用者切实感受绿色建筑在健康、舒适、高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是新形势下绿色建筑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同时,随着评价指标的变化,2019版《标准》增加了如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健康宜居、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要求,综合提升了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新增加的专业领域和内容势必对绿色建筑管理、评价、设计、咨询等机构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评价节点方面,2019版《标准》将绿色建筑评价节点设定在建筑工程竣工验后,以运行实效为导向,有效约束了绿色建筑技术的落地。但同时也面临着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绿色建筑技术重视的问题。在等级划分方面,2019版《标准》增加绿色建筑基本级,扩大了绿色建筑覆盖面,“基本级”所有控制项将全部纳入正在编制的39本全文强制性工程规范,预计2025年左右新建建筑将全面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新形势下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2019版《标准》实施后,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继续深入推动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势必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笔者在此就新形势下绿色建筑在政策法规、协调机制、标准体系、标识评价、全过程监管等方面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2.1新形势下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建立
        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主体多,涉及各地发展和改革委、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房管局等,若各机构责任不明确,将导致绿色建筑在各关键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提速后,许多地区尚未建立起行政许可审批与绿色建筑管理机构之间的反馈机制,无法将绿色建筑的管理与规划建设领域的行政许可审批相结合,各绿色建筑管理部门无法获得新建绿色建筑全过程动态信息,直接影响了绿色建筑标准执行和全过程管控的落实。

因此,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理顺各级绿色建筑工作机制,建立审批部门、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等单位的沟通协作机制,将绿色建筑申报、审批、管理、监管、验收等信息全面共享,便于绿色建筑全过程管控[1]。
2.2加强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机构能力建设
        2019版《标准》提高了建筑在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新增了全装修、水质、健身设施、全龄友好等方面的规定,新增加的专业领域和内容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专业能力亦提出更高要求。另外,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奖励政策和制度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绿色建筑成为了高质量建筑的代表,相应地,要求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工作具有更高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因此,新形势下,有必要加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评价机构的准入门坎,加强对评价机构的监督管理,明确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准入资质、考评方式、管理监督等内容。
2.3新形势下绿色建筑项目全过程闭合监管
        1)强化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监管。2019版《标准》评价等级与评价阶段的变化均将导致绿色建筑在项目设计源头缺少监管手段,从而对项目前期绿色建筑标准的落实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施工图审查机构要提高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质量,全面实现“绿色设计”;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强施工图审查环节的监管,以“双随机”的方式,加大施工图审查监督检查力度,每年集中开展多次勘察设计、绿色建筑专项监督检查,研究提出对违反绿色建筑标准的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处理方法。此外,《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号)出台后,山西、青岛(西海岸新区)、南京、渭南、深圳陆续发布相关通知取消施工图审查环节[2]。因此,在“加快探索取消施工图审查”的政策背景下,应积极探索设计阶段绿色建筑标准有力执行的方法,如在“推行建筑师负责制”的背景下,将绿色建筑作为建筑师服务范围,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闭环管理。2)加强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管。建筑施工周期虽然相对较短,但其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确是非常集中的。因此,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9版《标准》弱化了施工过程中的评价指标,更强调结果。在此情况下,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管理部门应加强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监管,积极推动绿色施工,并探索建立针对各参与主体的绿色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激励机制,提高施工各方对绿色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2.4推进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监督管理
        以运行实效为导向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2019版《标准》通过改变评价阶段、评价节点来约束绿色建筑技术的落地。运营管理对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尚缺乏对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管理手段,无法保证运营阶段绿色性能的落实。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应探索建立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监督机制,监督绿化、雨水利用、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节能、健身场地、智能化服务管理和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等指标的落实。同时,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监测内容的全覆盖,加强绿色建筑监测的监管,并规范对绿色建筑监测结果的处理[3]。
        结论:
        简而言之,本文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分析了各地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经验,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修订变化带来的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的转变,分析绿色建筑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实施全过程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给出L应对建议。
        参考文献:
        [1]宫玮,蔡银艳.我国绿色建筑立法实践分析与总结[J].建设科技,2019,(20):26-30
        [2]仇保兴.新常态·新绿建———中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建设科技,2015,(12):8-11
        [3]韩继红,张颖.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关键问题和BIM应用价值探讨[J].建设科技,2019,(386):1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