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所学 ——相地与寸间

发表时间:2020/10/1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20期   作者:宋沁煜
[导读] 精而合宜,巧而得体,顿置婉转,耸秀晴峦。泱泱浩荡吾国,以园冶一书,展后世造园取景之篇,八荒四海,皆秉其志,不可不方称一句,奇书也。
        宋沁煜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
        精而合宜,巧而得体,顿置婉转,耸秀晴峦。泱泱浩荡吾国,以园冶一书,展后世造园取景之篇,八荒四海,皆秉其志,不可不方称一句,奇书也。此书撰写山水瓦楞的掣肘权衡,因地制宜,以掌权者的姿态端坐,纵观词句。于家拜读,方窥此道,弥见深浅。读罢此书,方悟两观,写此文,以致其志。
        相地,因地制宜,园林惟山林最佳。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一方,性斥异也,所得之物,然大相径庭。园冶有名,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选平冈曲坞,定叠陇乔林。园林一词,以木傍身,易见以木制园之本。选址,是一切开始的基垒。造何园,制何物,方选何景,取何地。长江以南,土质多为红壤,偏酸且粘重,不利储水存能,但适稻茶丝蔗之事。加以东南地段,地处临海,空气湿热,不乏与此土,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再议秦淮以北,壤以玄色居多,弥湿且厚养,利灌木树林。由此类得,造园之术,建于选址之上。熟知一方水土,不乏也为一种修园之本。因地制宜,攥土熟址,乃为本。确乃栽万年椿,需固其本根。此同理也。以人为喻,位于我国东南的东瀛,以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调,岛居太平洋沿岸,常年气候湿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人的面貌略窄,肤色近柠檬黄,两眼更向鼻中靠拢;然,与之相邻的韩国,确是大相径庭,虽都围环海洋,气候湿润。因纬度南北相差数百公里,韩国人民的三庭五眼,五眼略窄,脸相比来说偏长,且单凤眼的概率相对较高。此而举一反三,易得,相地此等大事,不可不谓一方学问。从古时典籍中得,古人相地多祭祀,先是跪拜列祖列宗,后才进行移家迁祖。地势的抉择,要结合天文地理。以朱棣的墓居来说,(朱棣的墓穴群山也被称为中国史上园林造景技术的成熟——详见由杰弗里·杰里柯和苏珊·杰里科编著的《图解人类景观》)陵墓位居紫禁城西北三十二公里处,背倚群山,毗邻长城,冬可预防北夷塞外冷冽,夏可山脚庇荫,不可谓不是一处福祉。从正面看,群山跌宕层叠,构图出一种海浪的翻天之势,一层压一层,以远及近,中景远景变幻莫测。陵外通道严格遵守了京城轴对称的传统布局,利用地势构筑了一条长达一点六公里的树木山道,两边圣兽居于此畔,从半空中看不可不谓宏伟而精丽。古代帝王的选址,可能是中国古时最为讲究的相地。
        屋宇园林,方向随宜,鸠工合见,寸间见功力。
        古代屋瓦工匠注重三进三出。五间三间,一室半室,皆是方圆。高低依制,左右分为。讲的便是空间,究的便是方位。我国雄卧赤道以北,多坐北朝南,俯视玄位,以利光照。大明故宫,便是古代匠人筑房筑园的典范。错综复杂的白玉道,在方方框框的深宫里微妙的划出一个个空间。以群花为掩,借百草葱郁,大大小小的园林上演着不同的时光;有的庄重肃穆,有的鸟语花香,有的汩汩泉涌,有的曲水流觞。引人深琢地是故宫红墙。

看似红漆漆地旧墙,以一人高的尺度充斥着整个宫苑,表面上践行着划分空间领域地作用,而实地里那一扇扇悄然出现的石雕窗,暴露了它原有的意图。这红墙是营造气氛地高手,山回路转不见君,慕然回首,那人隔窗而笑。连绵不绝地红墙,庄严,深锁朱颜,然,镂空地石窗透过璀璨阳光,好似峰回路转,拨云见日,之前营造地种种压抑在这一刻荡然无存,光影穿梭而过,化静为动。它不仅划开了实际的空间,也弹响了心上得琴键,不得不说,它是鼓弄人心的好手,也不得不叹,这鸠工合见之妙。吾以一红墙,深入浅出,见此番真知。详读日本园林的注解和解读后,我认为最能诠释这鸠工合见之妙的便是建于一三五零年的日本佛教极乐园——京都西芳寺苔园。有上百种植物,以一种安静的禅意穿插世间。《日本园林的世界》一书中,有对西芳寺做出详细的描绘,它写到:西芳寺标志着一个明确的转变,它宣告了古老灰色的,开放式游嬉园林的消亡,同时启迪着未来式园林的开端。它依靠水面、龟石以及各种低矮灌木和高大却又奇特的松柏树,来构造一种禅意的画面,一种冥想的宁静。近处的水面在风的吹动下波光粼粼,水纹撞击在黝黑的龟石上,洋溢生机,吸引着游客的动态视野。而建筑(一种类似于中国唐代的木制建筑,利用榫卯结构和特殊的防腐措施工艺而建筑的两至三层的阁楼),以一种棕红色的重色调矗立在这片景色中,在水纹吸引游人视线时,便不自觉地看向这幅画面中最为深重的颜色——建筑。建筑便在这方寸间抓住了人的心眼。建筑后时不时在风的吹动下冒出几只影影约约的树干组成远景,虚实相托,构筑绝色。其实这一时代,日本多为这样的构园做法,这也不能不提那时冥想佛教的回归以及日本画家相阿弥的画对当时整个时代的熏陶。
        堂占太史,亭问草玄。融情于景,以规划实地空间为本,以设计心灵迂回为终,三进三出,从实身经历到心理路程,磨得是园林草木设计,磨得更是人心。有的人为了成就一处良景,一家几代的春秋都深深的种在了那片土里。中国的苏州园林,伊始于春秋,甚至现今也未完,那时的树是否如先人规划的那样低身探水,还是穿墙借光,这都在岁月的点点滴滴里给出了答案。相地相地,相的是一天地,是后世的乐土,是经过考察丈量算计后,敲定的栖身之地。而鸠工合见,见证的是人类精神智慧上的总结,是纵跨天文地理的熠熠光辉。它不仅仅讲求的是设计者对游人心态的琢磨,更是一种对事态的熟知,体现的是一种世间练达的人情世故。不得不说,环境的构筑考虑的不仅仅是地,是物,更是一种对人的思索,对人文关怀的考虑和照顾。因而,此学习期间,我惊觉生态和民族的考究,也是我们这环境设计的立身之本,左膀右臂,搀扶之木。环境的设计终究是对人而言的,不考虑的人文的环境设计就好像是饮鸩止渴且空有虚壳,是脆弱的,是不堪的,这样的它冰冷且刚毅,像是化不开的钢铁。向俞x坚教授和李x华教授说的那样,城市和景观的设计应以人文关怀为主旨,包涵生命,敬畏生命。(这里说个有趣的真实事例:一对夫妇搬到了新家,却日渐感情不合,经我方多日观察和对家庭环境的调查发现:家庭的装修主要偏灰冷的北欧简约风,家具沙发却是以工业的钢管制成。虽全家具风格装修醒目具有设计感,却让人产生一种冷漠的情愫,这也就是颜色和材质带来的联觉。这也正是后期情感爆发巨大冲突的根源所在。)
        此期,吾也闻杨师所导,且拜读园冶,结合诸多良师益友所指点,考察拜读多方资料,方悟得相地与寸间之道。虽所听所闻颇多,然吾辈愚钝,仅详熟两道也。默读所学于课后,愿详尽悉知也。逐师道,安吾业。
作者简介:宋沁煜,女,浙江绍兴人,本科,汉族,云南法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中外环境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