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洁
东明县洪业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阐述了化工行业中的化验过程产生的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探讨了实现化工化验单位无污染化的相关策略,有效处理化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提高化验技术人员的环保意识和专业技能,对我国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化工化验;无污染;有效措施
1 引言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命门,其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材料为原料,生产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产品,小到国民的衣食住行,大到国防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化工产品不可或缺。而化工行业中离不开化验程序,该程序主要包括相关化验部门对化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检测和监视。实现化工的化验程序无污染化是保证化工产品质量和保证工艺生产能够稳定绿色持续生产的重要一环,其能够判断各工艺所产生的化学产品是否与国家对于化工行业的相环境污染标准相符。
2 化工化验存在的污染隐患
在对化工产品进行化验的过程中,由于其物性的复杂性,如果措施不当或者技术不过关,很容易对人体或者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技术人员环保意识的薄弱,对化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固的处理就变得随意,导致了污染物的任意排放,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化工化验所需要的化学试剂的种类多,剂量大,并且经常涉及到有毒易挥发的试剂,而化工检验结束后均会被同一倒入废液回收桶,如果技术人员监管不当,发生泄漏或者挥发均会对周围环境和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2.1 化工化验对空气的危害
化工生产及化验过程将产生大量的废气,而废气中又包含大量的有害元素和飞灰颗粒,将对空气质量产生明显的污染。在国内的一些大型炼厂中,石油炼化装置的规模均较大,很多都是几百万吨级别的生产量,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气,而针对煤化工行业,在大型煤气化工艺中将产生大量的飞灰颗粒,这些颗粒的粒径较小,加剧空气中PM2.5的浓度,对人体也会产生明显影响。而进行化学化验的过程中使用大量挥发性较强的化学药剂,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将空气造成污染。
2.2 化工化验对土壤的危害
多于化工产品的化工化验过程将产生一定量的废固污染物,如果将这些废固混合到土壤中,会发生吸附解吸的作用,将明显改变土壤的环境,对土壤的酸碱度、微生物含量和元素比例都产生影响,使土壤中的生物降解作用、迁移和降解作用发生变化,时间较长后,污染物得到一定积累,就会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进而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2.3 化工化验对水质的危害
化工化验过程中,大量的废液如果随意排放,将会随着下水道进入水的循环体系,通过相关研究得到这些污染物会在水循环体系中逐渐积累,特别是一些化验单位涉及到剧毒试剂,例如氰化物、铍和铍的盐类化合物等,较小的剂量就能造成人类的死亡。
3 实现化工化验无污染的主要策略
实现化工产品化验过程的无污染化主要是要通过严格的、有效的实时监测手段防止在化工产品在生产、运输和质量检测等过程中造成污染,实现产品从生产到应用均实现“无害化”。为了实现化工化验的无污染化,首先,应该增强化验技术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给予高危化验过程足够的重视,加强关于环保问题的宣传力度,督促其分类处理化验实验后所产生的废气、废液和废固,并对高危试剂的处理配备对应对的处理设备,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坚决杜绝“公开喊口号,私下偷排放”的行为。
另外,对于部分化验部门存在上岗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过关,缺少专业人才,造成化验过程过于粗劣,造成试剂的浪费和废物的乱排放,因此,一方面应该积极增加单位内部关于化验技术的培训,规范化验过程,其次,应该积极引入新型专业人才,提升化验单位的技术发展水平。另外,在化验过程中还要防止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防止可燃物质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燃烧,包括裂解炉、燃烧的酒精灯和干锅炉等,在化验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隔热手段来避免这些高温物质接触到可燃物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然后引起火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明火、摩擦碰撞、静电火花,甚至外部的雷电等,以上都是化验技术人员要着重注意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化工化验是化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程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应用效率,并可以指导工艺改造优化,提高化工行业的效率。另外,我国关于化工化验无污染的研究时间较短,且化验手段不断更新,实现该过程的無污染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化验单位应该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采取长期的规划策略,最终到达化工化验真正的无污染化验,减小对周围的土壤、空气和水质的污染,推动国内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蕾.实现石油化工化验单位的无污染化验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14).
[2]张小芳,高铭泽,张爱民.关于石油化工化验单位实现无污染化验的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 33(14):225-225.
[3]杨乐义,王登臣.化工化验单位实现无污染化验的初步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