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神话学的理论翻译与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孔令兰 刘怡玮 吴兆杰
[导读] 摘要:我国神话学研究从早期资料搜集到理论构建,从研究起步到比较研究,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  重庆市  401331
        摘要:我国神话学研究从早期资料搜集到理论构建,从研究起步到比较研究,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神话学研究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是我国神话资料的搜集以及相关理论的翻译工作。现代神话学非中华本土产物,是中国经典神话结合西方神话学理论的综合学科,其理论翻译与发展过程,尤为重要。
        关键词:神话学;理论翻译
        我国神话资料与西方神话学理论融合发展至具备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须经历搜集、梳理、翻译、比较、整合的过程,强调探索性及创新性。神话学翻译研究迄今已经历过无数次研究范式的转变,力求语言学范式学科系统中的特点与文化范式中的意识形态并存。我国神话学理论构建类属跨学科体系研究,既保留译学范式的合理要素,又保留文化元素的原型与发展。本文简要勾勒中国神话学通过资料搜集筛选、翻译比较研究,完成理论构建的过程。
        一、资料搜集
        我国古代神话除了见于古籍记录外,民间口头流传也保存着大量的神话传说。随着神话研究的逐渐兴起,存在于古籍中的神话资料逐渐被发掘出来。然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神话研究者们又渐渐意识到,除了古籍中保存的神话资料外,民间流传的活态神话亦具备活力与研究价值。“我国前代的神话和传说,除了一部分被收录于比较古老的某些文献之外,大部分是保留在较后起的文籍和现在的民间的口碑之中。” 钟敬文在1933年写给艾伯哈特博士的信中这样说到。
        神话材料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认真挖掘。以北京大学为发源地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对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高校迁至西南,却让大批的神话研究者有机会接触到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研究者们被迫将神话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转向了田野作业,田野考察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却在无意中大大地拓展了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和观念。从此,中国神话不再局限于汉文典籍上的古代记载,学者们拥有了许多现存的后进民族甚至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民间材料,甚至一些依靠相传才能延续至今的口头神话材料。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神话的发掘意义,不仅在于数量和品种的增加,而是为让我国古代神话中许多不能索解的问题提供了破译的线索和钥匙。
        二、翻译研究
        在文明发展早期阶段,神话是用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方式,也是心中念想的发源点。古代神话是每个民族的童年歌谣,并且能够持续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研究神话,等同于探寻人类精神形态的源头。具体到中国,很多文化研究者都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在模拟神话,中国的神话被严重历史化,中华文明缺少神话传统,没有脉络清晰的文化谱系。于是,西方神话被引入基本的理论范畴。新理论的引入不应为突兀之举,必须与目的域有着紧密关联。其相关文学翻译、思维转换、文化传达都是不可回避的跨文化基本问题。要论证其理论的可借鉴性,还需结合语言、文学、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引入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文学的置换与变形,以及文化的挖掘与批判。
        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东西方神学相结合,现代神话学最终融合为非中国本土学问的混合学科。在《中国神话学史略》中谈到:“西方现代神话学传入是在20世纪的初年,开始主要是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在日本接触到西方神话学的各种理论,然后将一些理论与中国神话相结合,加以介绍和分析。到20世纪20年代,神话学从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由此可见,神话学的形成和建立,离不开西方神话理论的引进,正是这些西方神话理论的译介,为我国神话学开启了建设之路。20世纪初,我国学人陆续翻译西方学者的论著,在这些论著中首次出现了神话的概念,同时也包含了西方学者对神话的研究情况和理论方法,这为我国神话学与西方神话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895年,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书中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在我国的学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兴起的神话研究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1903年,在几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文明史著作《西洋文明史》、《支那文明史》中,首次出现了“神话”和“比较神话学”的字样。同年,严复又翻译了《群学肆言》和《社会通诠》,后又与魏易共同翻译了《民种学》,其中涉及神话的性质以及神话与宗教的联系。1913年,周作人在《童话略论》中指出:“童话,本质与神话实为一体。”并且得出结论说:“今总括之,则治教育童话,一当证诸民俗学,否则不成为童话。”即明确提出民俗学对神话研究的价值。这些西方神话理论的翻译及对比研究,为中国神话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
        纵观世界,东西方均有丰富绚丽的神话传说。古代神话是人类原始思维的产物,通过各个地域的神话比较,能够探析古代人类思想方式的共同性,窥视不同民族的文化异趣。例如,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尤其人文主义和精神情怀中体现的通感性和同质性,诸如从“人本”到“神本”的蜕变与复归,生与死的转化论述,浑沌之说,斗争乃生存之道,光明指引人类前程等等观点,都显示出古代中外神话艺术思想的共性,推论得出人类思维与早期哲学思想的一致性。当然,中外古代生活背景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围绕生活所衍生出的故事大多属于民众的情感编织,见解不同,但各自都能自圆其说。例如,关于火的来历、关于太阳神的说法、关于人间灾难的缘由。
        另外,神话的系统化程度各不相同。中国源于各民族的神话数量颇多,分化成无数小众系统,故事零碎片面,连贯性较差,许多故事只在局部地区发生影响,并未汇入中国古典文化主流。鲁迅曾说过,“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长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西方神话内容较集中、完整,以希腊神话为例,其系统化程度非常之高。希腊神话的主体内容将众神、人类英雄的故事编为一体,所有故事沿主线发生关联,构成世界上现存的最完整、最庞大的深化系统。
        所以,我国神话学的体系构建,离不开外国文学的借鉴与融合。“五四”时期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翻译外国文学,引进外国文化,讲中外文化对比研究,形成了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画面。矛盾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为探索新文化发展道路,对外国文学与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其中,关于神话的探究,他提倡借鉴西方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来完善中国神话学。这种论述,开创了我国神话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中国神话学在传统的基础上得以完善,较传统神话故事而言,现代神话学更加偏重于社会科学与人类心理学,补足了传统神话忽视艺术价值及美学意义的缺陷,融自然观唯物论、社会观爱国主义、中国现实社会价值观于一体,充分体现比较思维与批判思维。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门学科在上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时,深深感受到早期研究者在神话学草创阶段的艰辛,从神话资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到西方神话学理论的译介、比较、借鉴,都浸染着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努力使得神话学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开拓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满都呼. 神话学在传统蒙古民间文学简论[M].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16.
        [2] 宝音贺西格,特古斯巴雅尔. 蒙古民间文学概论[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7.
        [3] 那木吉拉. 神话在传统民间故事文本搜集整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研究.
        [4] 胡格吉夫. 神话学在蒙古民间文学课教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研究, 2017,(6).
        [5] 纳钦. 神话在传统民间传说研究概况与存在问题[J]. 民族文学研究, 2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