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边占水1 石冰月2 裴爽3
[导读] 摘要:在思政教育中,“灌输性”和“启发性”这两种模式只注重其一效果不佳。
        1保定理工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2保定理工学院(振涛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3河北省涿州市双塔办事处  河北保定涿州  072750
        摘要:在思政教育中,“灌输性”和“启发性”这两种模式只注重其一效果不佳。因此,在追求思政教育实效过程中,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政理论教育的目标,进而获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灌输性;启发性;立德铸魂;思政理论;立德树人;师生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切,要求思政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坚持“八个相统一”。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当前我们分别对灌输性和启发性及其两者的关系谈几点感悟。
        一、正确发挥“灌输性”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立德铸魂作用
        所谓“灌输性”指的是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及部门按照培养方案,事先指定的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和指向对接受教育者采取的教育教学手段。这是教育者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人生价值观的供给,是对学生立德铸魂不可或缺的一种模式。
        其特点包括:一、教学方式上强迫性的说教所占比重较大,师生互动占比较小。
        二、教学目的、方向明确,培育正确“三观”和“立德树人”为主旋律。三、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会产生逆反心理,很难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灌输性”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旋律,为做好扬长避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改进和完善灌输性教学内容,着力提高教学效果。思政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灌输性是不可少的。关键是灌输的内容是否紧紧围绕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特别关注并且困惑的话题。比如,正确的“三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理想等等。同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所产生的冲撞。对于这些问题不能回避,只能通过合理灌输正能量科学观点去抵制和弱化错误观点及其行为。因为,科学的观点不会在受教育者及广大同学们的头脑中自发生成。这必须依靠思政理论工作者及教师通过灌输的方式进入课堂、植根于学生头脑。头脑中科学的观点接受的越多其错误的观点就没有容身之地。从而对一些人的错误观点和行为就会嗤之以鼻。这基于我们头脑中有正确的科学观点。当然在灌输科学观点时也不要忽略对错误观点及行为的深入剖析以解决学生们的困惑。可见,灌输性在思政理论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设法对灌输的内容进行改进,力争精讲、能解析学生困惑的问题细讲才会受到广大同学们的喜爱,进而获得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努力改进和完善“灌输性”的方式方法,避免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灌输法,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具体做法:第一、灌输中尽量使用平和而幽默的语言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的系列知识,切忌使用教训人的语气并以圣人的姿态展开灌输。历史上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对受教育者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从来不使用教训人的语气,而是采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行并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毛泽东亲赴安源煤矿对广大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陈毅去北大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等,无不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赞赏。而有些领导和思政课教师总是爱板着面孔照本宣科地灌输思政理论,其效果微乎其微。可见改进灌输方法对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思政理论的灌输既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灌输形式,更要根据受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否则教育效果很难保证。
        具体怎样做,我提出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并服务于内容。因此,在思政教育中采取何种形式进行灌输要依据内容来选择,切不可一种形式到处采用。比如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其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应采取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并遵循邓小平所倡导的“讲马列要精讲少讲,讲管用的”不要从理论到理论的长篇灌输使受教育者听得似懂非懂最终进入梦乡。再比如讲授爱国主义思想则应采用理论灌输结合爱国人士英雄事迹的介绍。或放一段“狼牙山五壮士”、“林则徐”、“邓世昌”的短视频展开课堂讨论,最后教育者以总结的形式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第二、受教育者不管是军人、学生或者是工人、农民兄弟,都是教育环节中的主体。一般情况下,评价一次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受教育者即主体的接受教育水平。水平高的主体其接受效果自然好,反之自然差。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大学生接受能力普遍较高,对其进行思政理论灌输只要语气不生硬、不居高临下、不空洞乏味、不以圣人姿态展现,其灌输效果都能保证。而工人、农民兄弟相比解放军和在校大学生其接受思政理论教育能力相对低一些。

因此,在灌输中应紧密结合模范工人的英勇事迹“王进喜”和农民阶级阵营中的爱国英勇事迹,“林则徐禁烟时期的农民抗英团”,通过贴近受教群体的日常生活,深入浅出的灌输信息。这种灌输模式容易被接受,因而效果也较理想。可见,对思政理论的灌输中应视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采取各异的灌输模式,这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
        总之,只有积极改进和完善思政教育所灌输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采用不同的灌输模式,其预想的教育效果就能保证。当然,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单靠灌输性是不可能获得的,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模式。
        二、把握“启发性”在思政教育中的启迪作用,努力避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所谓“启发性”指的是教育者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基于教学任务和学习规律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学习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使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其特征:一、启迪性为主旋律,能使受教育者做到举一反三。二、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紧密结合,助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答案。三、案例教学突出正面典型为主要支撑,反面人物做补充。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实现内在潜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鉴于“启发性”在思政理论教育教学中能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这种解惑作用取得较理想教育效果,应努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依据“启发性”的举一反三特征,认真做好启迪、善诱教育。启发性教育模式相对于灌输性模式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内心抵触性较小。由于灌输性一旦做不好就会使科学的理论变为枯燥乏味的说教,导致受教者对思政教育的逆反心理。而启发性模式注重的是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因而让学生喜闻乐见收获颇丰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可见,启发性教育模式在思政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
        其次,依据“启发性”教育中师生互动性特征,努力加强“师生互动”环节。思政理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做出解答。同时也倡导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希望老师现场答疑解惑。当然这样做对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思政理论功底要深、对教育内容理解很透彻精辟。二是对所教授内容自信、热忱。三是终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加强师生互动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让自己的思路紧随老师的意向走。进而使教育效果得到保障。因此,在思政理论教育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环节不仅对提高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更有积极意义。
        其三,依据“启发性”的案例教学特征,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法。以正面典型为支撑点认真抓好启发性教育,让学生以爱国人士的英勇事迹为典范启迪自己立德树人。在学有楷模的教学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三观”升华爱国情怀。也可以找几个典型的反面人物作为对学生警钟长鸣题材,如,可列举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周永康和“三观”扭曲的马加爵不仅危害祖国、危害社会还断送了自己的生命殃及家人。使学生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四,基于“启发性”教育能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又能实现与责任感相统一这一特征。在实施思政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看重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同时还要使学生弄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自己能做出多大贡献?个人的定位在哪里?自身的价值能否实现?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解决。通过启发性教育教学使学生自觉地深挖内在的学习潜力,促使学习突飞猛进。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马克思主义学的越精深、理论水平越高社会责任感就越强。责任感越强学习潜力激发的越彻底,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所仰慕的习近平总书记强劲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水平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思政理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时勿忘对其强化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为了充分利用“启发性”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启迪作用,还需要不断拓展思路,深挖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利于提升政治理论素养。能自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并善于运用其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然,“启发性”教育模式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在系统掌握思政理论体系方面它还要依赖灌输性教育教学模式。
        总之,“灌输性”和“启发性”这两种教育教学模式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灌输、启发就会失去根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教学将滑向放任主义和相对主义。如果缺乏触动心灵的启发,灌输将会变成无的放矢、枯燥乏味、导致相对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理论教育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确保思政教育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07日第2版,作者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作者简介:
        边占水,(1951.8)副教授,本科学历,保定理工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基本原理、社会学、政治学、营销学;
        石冰月(1991.7)讲师,本科学历,理工学院(振涛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
        裴爽,(1994.7)河北省涿州市双塔办事处,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播音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