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思政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张秀英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发生

        张秀英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刘向前小学 2535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来源。马克思主义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国后;思政教育;历史变迁;发展
        引言
        我们通常情况下所阐述的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与所处环境紧密相连,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建国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特殊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挑战。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了执政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导致党内出现了一些革命战争年代没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秉承民主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推进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1目的变迁:从“工具性”服务到“主体性”发展
        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方面却是不尽相同的。建国之初,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人的“工具性”,即把人看成是实现目的的工具。当时的思想政治相关工作者普遍认为要提高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首先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和目的。不可否认,人的思想觉悟的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这是在拥有一定物质条件的前提下。任何脱离物质空谈思想的都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与此同时,人的政治思想水平虽与其专业水平息息相关但却不能互相替代,因而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无疑是片面的。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内容的影响下,社会形成一种过高估计人思想觉悟能动性的风潮,导致教育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而不是为了人本身。把人单纯地当成实现目的的工具,其结果是人作为人的价值被忽略,人不仅不能得到其应有的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地压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认识到了人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创造力,把关注点更多地从人的“工具性”转移到了人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关注点的变化是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转变之一。自此把人作为手段的工具性倾向被逐渐摒除,取而代之的是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为主体实现价值创造条件,充分满足人生存发展的正当需要,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这一层面所发生的变迁为其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其培养方式变迁的走向。
        2.2旨趣层面:培养学习型干部,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回顾我党干部教育史,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对基层干部培训的方式和途径不一,大体采取了党校培训、党委中心组学习、讲师团辅导、理论研讨班以及传媒与网络兼顾等多种有效形式,其终极旨归皆是培养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政治可靠、工作突出、作风过硬、人民信任的党政干部队伍,这既是构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基于学习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主要途径,是确保党的领导不至于成为“虚假现象”的应然要求,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务必重视学习,并将其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打造学习型政党,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为此,列宁要求苏维埃的干部“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通过学习“知道更多的古今”,确知学习运动“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只有学习好,才有可能领导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审视我国改革和建设史后指出,要教育干部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途径,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梯,更是政党巩固的基石与国家兴盛的保障。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形塑学习型干部为使命,使农村基层干部养成“凡是不懂的事就努力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实践学习”的习惯。能力是工作制胜的法宝,党要主力进行干部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是干部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以提高执政能力与增强执政意识为核心,全面促进农村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提升。
        2.3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展模式的不同点
        首先,两种模式在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体制是,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国家管得过严过多过死,造成了企业活力的丧失和生产效率的低下。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模式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企业的自主性,但同时并不完全放弃政府的宏观调控,包括一些必要的计划和行政手段,这与很多西方国家的自由放任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改革开放前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具有单一性——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完全排斥其他经济成分,单一的按劳分配则过于强调平等。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模式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两种模式在政治发展模式的不同点。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发展模式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党政不分,多党合作机制遭到破坏。不正常的政治模式暴露出了家长制、一言堂、领导职务终身制和个人崇拜等一系列弊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严重滞后。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模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新政府体制,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后,两种模式在思想文化发展模式的不同点。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发展模式是教条主义倾向严重,大批“封、资、修”,与中外文明成果实行“彻底决裂”,逐渐形成了一种僵化、封闭、保守的思想文化模式。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模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提倡继承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结语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动员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