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阳新县富水中学 湖北 黄石 435206
摘要: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必须首先抓好德育。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最为关键的、最为重要的动机与态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的爱,才能有效地教育好学生。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视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影响的体现。
关键词:师爱 教育教学 理性思考
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传授知识,这本是历经教育理论论证和教育实践检验的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显然已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的影响。使长期以来的重认知轻情感的失衡现象得以平衡。俗语说“爱为师德之本,无爱便无教育。爱可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爱可以开掘人的智能,爱可以开阔人的心怀。爱,利于德,利于智,利于体,也利于美。”⑴既然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如此多如此大的作用,那么对此的深刻反思之后,也应该促使人们把新课程改革的视线不再囿于认知领域,而是拓宽到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广阔视野里.于是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师爱。便引起了笔者的重视,因此,文章从师爱的表现开始分析,到必要性的论述,进而提出了几点对策仅供参考。
一、教师对学生的爱----师爱
弗洛姆说,爱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是维系人类、民族和社会的纽带,是将人和世界结合起来的本质力量。从本质上说,爱是人和外部世界的相互联结、吸引、统一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爱具有强烈的能动作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形式多样,如自爱、亲人之爱、老师对学生之爱、朋友之爱、恋人之爱、社会之爱等等,而师爱也是其中一种形式,也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
在以“人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应努力搭建师生成长的平台,教育因为面对不同的人而显得教无定法,我们常常为难以把握孩子不同的发展特征而苦恼。其实,当教师们都能够满怀着慈爱对学生的时候,教育就变得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总结一下,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
(一)关心
主要指教师能够把对学生的重视与爱护,常放在心上。这也是德育总的态度。
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了解学生。学生本身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家庭情况和社交也是不一样的,从教师可以从生活、学习进而到思想品德,从个体心理生理到家庭、周围环境等方面去全面了解学生。其次是倾听学生的自我陈述,自我辩护。保护学生的隐私,凡是向学生保证不外传的,一定不向外扩散。
(二)? 宽容
主要强调教师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善于置换角色,将心比心,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学生,以高度的热情去悦纳学生。赞科夫说过,“教师对儿童的爱,这样的一种情感很特别,在这种情感里,有着某种出于自我牺牲的依恋的东西,可是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热情。”⑵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就是一种不变的热情。
(二) 信任
主要是指教师相信每个学生的力量和价值。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条件,提供给学生各种表现的机会。信任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现,只有相信一个人,才会谈得上对他有所尊重的理解,否则一切都会落空。教师对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都体现着教师对学生无比的信任,都会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三)? 耐心
主要是强调教师在工作中那种坚持和积极应变的态度。这也是德育执行中抗挫折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成长中的幼苗,教师的耐心是孩子成长的臂膀。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心,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爱。
二、将师爱融入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⑶可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爱这一情感因素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对学生的关心之爱、宽容之爱、信任之爱、忍耐之爱应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它是教育教学中情感因素地位不断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早期理论认为,“须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概念性的理论如果从心理和动机激发的角度让学生即刻亲自体验,就能得到更深刻地掌握。”⑸不仅如此,当前在国内外兴起的情感教育思潮则把情感提到了与认知并列的地位,认为情感不只是可以为认知服务,它自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序列。由此,不管国外还是国内,于是都存在着一种专门以情感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也应该倍加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这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次,它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爱抚。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恶都无动于衷的人。”⑹培养具有健康的体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学生各种优秀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不是在一两次的心理咨询、疏导或训练即可形成的,而是在日常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质的培养,还要完成对学生情感等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培养。渗透着爱的教育教学活动,必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赏识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最后,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无论是学习成绩好还是学习成绩微笑差的孩子,其智力都是差不多的,都有把每一门学科学好的能力。布鲁纳不是说“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吗?⑺只是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动机强而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动机弱,而学习动机的强弱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有关系的。往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偶尔的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或者是一次不经意的抚摸学生的脑袋,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会被教师的这些细节所激发出来。因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会觉得,这些行为代表教师很关心他们,有种被认可的自豪感,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于是一种强烈的想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来回报教师的学习动机就这样被点燃。于是被动就变为主动,学习成绩逐步跟上。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南风的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想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是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⑻在教育方面,这则寓言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和法则: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亲切的关心和关怀犹如温暖的阳光,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它远比声色俱厉胡批评更易于被人接受。要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教师必须要给予阳光、给予爱。
那么具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又如何用行动来表示呢,这就是下面所要论述的问题。
三、如何做到教学中融入师爱
爱是教师做到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师德的一种具体体现,这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且正在被千百万的教师践行着。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将师爱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备课中融入慈母之爱,思学生所想
备课是教师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对教材的重新处理。教师不但要明白“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确“怎么教”。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事先预想一下新知识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心理反应,该类知识学生是否会喜欢,如果显得比较枯燥,怎样教才能将知识变成学生喜欢听的东西。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应善于及时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有效分析归纳学生的想法及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备课不但要求知识的准确,教学环节的严密,更要注意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快乐体验,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角色转换,多想想学生的喜闻乐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备,想学生之所想,投学生之所好,用一颗慈母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二)课堂中放飞耐心之爱,解学生所惑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教师教育教学态度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求知是学生的共同愿望,学生的进步则是教师的企盼,也是育人的目标。但由于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同。学生中确实有些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甚至出现反复,也还有个别学生说话不算数,不兑现保证,和教师有对立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坚持、再坚持。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密切地观察教师的心态。如果教师失去耐心,就等于宣告对他的放弃,宣告教育的失败。对个别后进学生的教育实际是教师和学生比毅力、比耐心的过程,教师一定不可放松。
“感动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只有带着一份理解和忍耐去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以情教人,以情动人。时刻注意耐心教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教育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从而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和道理,无怪乎有人呼吁:“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它可以使一个人在遵守生活道德准则方面更加纯洁、更加忠诚、更加严格,也可以对于人的道德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⑼
(三)评价中给予宽容之爱,扬学生所长
教师无论是在上课、下课,或者是学期结束时都要给学生很多次的评价,小到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评价,值日生劳动的评价,一次作业的评价,大到一次测验的评价,期末家长通知书中给予学生的评价。有一句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应承认学生之间差异是很大的。因此教师应怀有一颗博大的宽容心,容许
学生有差别,犯错误,平等的对待他们。既要爱“漂亮”的孩子也要爱“难看”的孩子。应当“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应当对任何学生都不要求全责备。对学生来说,首先要把他们当看,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把他们当儿童看。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你在处理儿童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孩子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损伤儿童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允许的。”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所理解,并予以宽容,而这样理解与宽容应该是惠及全体学生,应该是无私和普遍的,严防因人而异,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宽容之心也是具有度的,而不是对学生过错的一味迁就、迎合、放任。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爱”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情感,它的作用越发深刻,它的表现越发深沉,它的实施也越发理智。师爱是具有明显教育性的,这是一种慈祥与严肃相结合的爱。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和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热情和温暖,还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指出纠正学生的缺陷和错误,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教师将爱融入教育教学中,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只要你带着爱去进行教学,那教育就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别具匠心的创造。
?
参考文献:
[1] 刘晓鹏等. 爱为师德之本[G].新教育.2006 .1
[2] [苏]JI.B.赞科夫/著 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28-30
[3]石莹.爱心教育.特区中学生.2005 .12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5]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3-284
[6]李胜发.大众心理学.2005.10.31-32
[7]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14-115
[8]凌雪梅.育人须以暖风吹.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5
[9][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82-83
[10][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培养集体的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2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