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对高中教师教育和教学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江晖
[导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江晖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063000
        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高中生处于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感觉敏锐的年龄,加之高考压力巨大,心理变化激烈,情绪波动较大,这些因素加大了师生融洽相处的难度。本文将以《论语》为鉴,汲取智慧,从教学相长及立德树人角度论述如何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高中教师;教学其实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合,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其中记载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目前建设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有教无类 ———以“师爱”为教育基础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在《论语》中,“仁”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场景下多次出现,这些不同场景中的不同意义并不是因为孔子的“仁”没有核心概念,相反,恰恰说明了“仁”的内涵极其丰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意思就是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曾子对孔子的“仁”总结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将“仁”用现在的语境来理解就是要尊重个体与个体、团队与团队和谐相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本职岗位上体会到个人的尊严和安定。这便是孔子追求的“仁”的境界。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子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每一位求学者,据说孔子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在孔子眼中,世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原则在孔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孔子“仁”爱思想也应该成为教育界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主流思想。教师要一视同仁,平等关爱每一名学生。因为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尊严,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希望被教师认可肯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那些学习成绩好或家世背景好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偏爱,而那些家世背景一般、学习成绩不好、平时默默无闻甚至有些自卑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关注,经常被忽视、被冷落,甚至被冷眼相向、冷言嘲讽。其实,那些家世一般或比较贫困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又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因为家庭上的差别、智力上的差异、成绩上的差距,已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印下了“我不如他”的阴影,教师如果不能给他们的更多的阳光更多的关爱,他们很难重塑信心,突破自我。教育家朱永新说:“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使命。”当代的教师,要时刻牢记教师的职责,时刻牢记“仁爱”思想,摒弃功利思想,真心呵护每一位同学,用爱将他们引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二 、因材施教 ———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一句至理名言。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实这不仅仅是针对教学方法,它同样适用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闻名于世的有七十二贤人,这种教育成果得益于孔子得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论语》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段记载,子路和冉有都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这引起了公西华的怀疑。孔子解释说,冉求个性谦逊谨慎,遇事畏缩,所以我鼓励他,而子路性格好胜,做事鲁莽,所以我劝他先向父兄请教,然后再去做。这是孔子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例子。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而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事业,主旨在于培养人。所以,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施行因材施教。但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只会考试,思维僵化,无个性可言。学校不是标准车间,学生也不是没有生命的零件,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让每个人都成为他自己,绽放出生命独特的光芒。
        三 、“成人”“成君子”——明确的教育目标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儒家道德思想教育为理念,致力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这些千古流传的教育思想,用于现代高中学生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品德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国家塑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成人”“成君子”是贯穿始终的教育目标。比如,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提到,意思是,志向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志向。在《论语·先进》篇中与学生谈到了理想之外,孔子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论语·为政》记载,子曰 :“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像工具、器皿那样,仅仅只有一种用途,要多方面地去发展,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讲台连着世界,教室关乎天下,教师的视野格局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视野格局。教师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培养未来的建设者,是在为未来社会发展奠基,那么就不会功利、短视,仅仅盯住分数,而是注重学生的品格养成和终身发展,为学生“计深远”,这样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欢迎。
当然,孔子与其弟子如父子如挚友的融洽关系还得益于他的自省精神和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一个学识渊博、敬业爱生,又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师者修养和师生关系与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标准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以“有教无类”之思想基础,用“因材施教”之科学方法,瞄准“成人”“成君子”的高远目标,《论语》中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就最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于洪雁.论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J].考试周刊. 2013(83):74.
[2]付永衡.浅析高校师生关系的道德规范——从论语视角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下旬). 2019(12):565.
[3]朱永新.致教师: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