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白小艳 罗峰
[导读] 本文以基础教育改革为依托,聚焦中学生自学能力不足的现状
        白小艳 罗峰
        富平县迤山中学,陕西省渭南市 711700
        摘要:本文以基础教育改革为依托,聚焦中学生自学能力不足的现状,从模型教学策略、知识结构教学策略、实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探究新课改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并运用于实际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策略 自学能力,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国家层面深化教育改革,前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1]。“有效教学”作为衡量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已成为新课改的关键词。教学目标已从传统的三维目标转变为按照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化学学科素养能力。但作者通过实际教学效果观察,学生普遍存在自学能力不足,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之教学策略的深入探究,以期透视传统教学之弊端,管窥未来教育新动向。
        广义的化学有效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导教策略和学习策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又可分为教学活动的发起和定向策略、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策略及教学活动检查和反馈策略。[2]虽然从理论上看,教学策略有不同的类型,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若干种教学策略相互渗透,形成合力,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践形态[1]。
        一、模型教学策略
        模型教学策略以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以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为框架,学习者的表现认知为原型,强调认知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双边建构过程,其核心思想在于表现模型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即“建模 ”。[3]如作者在进行“有机物分子结构中原子的共线、共面问题”的难点突破时,在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自制典型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作为教具,并用动画加以辅助模拟,使学生获得感官认识的同时,建立了直观的空间模型,在突破难点的同时,总结出解题规律,如等位代换不变原则;单键可沿键轴旋转,双键和叁键不沿键轴旋转;若平面被多点固定且不是单键,则不能旋转,原子一定共面;结构式中若有饱和碳,则所有原子一定不能共平面,经专题训练检测,学生掌握了这一重点知识,并触类旁通,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如姜言霞、王磊等人在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进行系统分析后,形成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认知模型,深入探析了化学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地位,层层剖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活动。[4]如人教版《化学2》第一章第3节在表述“化学键”相关概念时,通过对抽象内容进行形象化解释与直观概括,利用图像搭建模型,有效降低内容的难度。
        
        教学模型策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主要用于深入理解基本概念中,通过图形、模型的建立,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学生更易深刻理解,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结构教学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存储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结构组织。[5]尤其是化学学科,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深陷于对“点”的关注,而忽视知识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入“散、乱、杂”的困境。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钱杨义针对化学知识特点,提出了教材中知识结构的七种存在样态,即归纳型、演绎性、发生型、拓展型、循环型、问题型和作业型,并详细阐述了每种知识结构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6]另外,思维导图也是梳理知识结构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工具,放射性思维模式既能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又能逐步深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用关键图、线条、色彩的形式将同类问题相连接,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把枯燥的知识信息变成可视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导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在鲁科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有意识对两个平行班级采取对比教学,要求A班学生每学完一章内容自制思维导图,通过一学期学习,发现A班学生成绩较好,且能复述本学期化学学科的整体逻辑顺序,并能将思维导图运用到生物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除此之外,何彩霞在对“物质组成”知识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知识间的多重关系,就化学观念统领下的知识结构及认识思路进行深入探讨。[7]学习者利用多种方法对知识的二次加工,形成记忆网络,内化于心,方便检索。
        三、实验教学策略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以证实性实验和结构性实验为主,较少涉及指导性实验,没有开放性实验;而在高考实验中则以之指导性实验为主,重视分析并得出结论和科学解释。[8]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证据推理能力呢?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1)优化课本实验。将教材实验由定性改为定量,使实验具有更强的探究性。如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比较中,将Cl2与NaBr溶液反应改为少量和过量Cl2分别于FeBr2、FeI2溶液反应,通过探究,得出Fe2+、Br-、I-的还原性强弱等。(2)将常规实验无法捕捉的微观现象、无法解释抽象理论的化学实验改成数字化探究实验。如利用数字传感器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绘制曲线、分析数据,得出背后所呈现的规律。(3)已开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为突破口,展开实验探究,研究本质原因。如在学习Fe(OH)2制备实验中,探究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的原因是由于其表面吸附了Fe2+,所以在制备过程中,应将FeSO4溶液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且应使FeSO4浓度尽可能小,应隔绝空气等。[9]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材实验中的发散点和异常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逐渐适应新高考模式对考生核心素养的高要求。
        四、新课改下的教学策略启示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进阶,阅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模型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新课改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毕吉利,吴晓红.新课改以来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综述.中学化学教与学[J].2018,(12):3-8.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4-105.
        [3]毕吉利,吴晓红,王霞.论“五元一体”MBD教学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0):52-56.
        [4]姜言霞,王磊,支瑶,张福景,蒋立鹤.基于模型构建促进学生“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发展的教学研究[J].化学教育,2013,(3):20-26.
        [5]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7.
        [6]钱杨义.化学知识教材结构初探[J].化学教育,1995,(8):10-14.
        [7]何彩霞.化学观念统领下的知识结构及认识思路——以“物质组成”知识为例[J].化学教学,2015,(8):10-14.
        [8]刘一兵,范增民.高中化学课程中实验探究水平和探究技能的分析[J].化学教育.2017,38(13):14-21.
        [9]霍本斌.基于“深度复习”的高三化学复习应把握好“六化”[J].中学化学教育学.2018,(2):13-17.
作者简介:白小艳(1987.12-),女,陕西渭南,硕士研究生,汉族,研究方向:化学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