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法学本科宪法课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周紫阳
[导读]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主渠道的思政课程转变到了专业课程思政,
        周紫阳
        武汉学院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主渠道的思政课程转变到了专业课程思政,因此,对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新一步的要求。宪法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内容特点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具有决定作用。为了让专业课宪法承担好自己的角色,应将思政功能与宪法课程教学相融合,把新中国宪法历史发展作为主线,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宪法教学的始终。在教学的方法上,运用思政教育话语进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寻找课堂之外的资源,讲事实、生动地进行思政教育。
        关键词:宪法教学;课程思政;探索;创新
        中国在民法法制建设过程中,如果实现民主需要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那么追求法治,就需要大量专门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律人的智慧与技能。如果没有民众进行广泛的参与,就无法实现人民的民主。但是,没有法律人的智慧与技能,也无法实现有秩序的和谐民主。对法学本科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法学本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提高,培养建设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法律人才,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课程思政的拓展对专业课宪法教学的新要求
        在新时代下,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由此产生了主渠道思政课程发展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新思路,也给专业课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法学专业宪法课教学同时也面临着怎样将宪法课程的特点进行结合,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这一问题。
        (一)课程思政问题的提出和要求
        2016年,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所肩负着的重大任务,即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并且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要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的环节,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穿思想政治工作。要改变过去的课堂育人局面,各个专业课不仅要传授专业的知识,还应当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帮助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实践和科学理论进行结合,促进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1]。引导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培养成新时代下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接班者。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显示了党中央为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今后的发展趋势。我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对传统教育的创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重视课堂主渠道思政课程到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进行结合。课程思政在多学科教师课堂专业教学中进行呈现,与专业知识、我国国情以及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进行结合,以便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中接受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宪法教学中课程思政功能的嵌入
        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在宪法专业课的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得宪法专业课也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宪法课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占有法学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宪法在内容上有很强的政治性,它规定了马列主义在我国革命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系列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其规定的制度贯穿了人民主权、人权保障、国家权力制约与监督、法治国家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思想政治教育在宪法课教学中是思想政治理论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的铸魂工程。其深入结合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践行工程,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宪法意识、规范其行为。
        二、宪法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挖掘的两个维度
        (一)以宪法内容的政治性特点为依托
        宪法的政治性是非常鲜明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点,围绕其课程本身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理解与把握这一问题可以依据三方面。第一,从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的政治性这一方面来认识。第二,从对宪法内容的宪法规范本身是一种政治选择的具体确定表达来认识。第三,从宪法通过规范的形式适应政治发展的需要和对政治性要求的满足以及规范政治权力的运行方面来认识[3]。
        (二)以新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为主线
        宪法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新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它也是宪法课程思政的历史和现实资源。将此作为主线来揭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宪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的系统展开
        我们在探索宪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曾尝试着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思维体系,包括高度、宽度、深度三方面,这三个方面就是思政的定位高度、具体内容选择的宽度和与实践结合的深度。由此展开宪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
        (一)从宪法指导思想的高度定位课程思政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核心与灵魂是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贯穿在宪法文本和宪法实施中,具有的特点是根本性、全局性、宏观性。所以,从宪法指导思想的高度对宪法课程展开讲授,要注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的掌握。将宪法指导思想所包括的理论的讲授贯穿在整个宪法教学的过程[4]。不仅要把它作为法学专业课的基本要求,也要将其作为课程思政功能定位的基本要求。一般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会重视宪法指导思想这个问题,也会在其文本中进行说明。从课程思政的角度需要阐述以下的内容,第一是要对这些政治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背景和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例如,马克思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改革开放相互结合。对于宪法指导思想理论进行讲授时,必不可少的是课程思政角度的回应,也会使宪法课的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之间能够形成协同效应。
        (二)从宪法规定的具体内容选择切入课程思政
        我国宪法课教学的依托基础是《宪法》文本,既阐述了宪法文本的含义,也阐述了宪法条文所呈现的其原则、规范的含义以及目的和价值。

宪法教学中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基本内容是通过这些原则规范所呈现出来的。从宪法所规定的具体内容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展开,是从法学专业课角度的一个切入,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和具体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宪法课程思政的载体是宪法专业课程,从这个角度看,课程思政所涉及到的知识选择,应该由宪法学教学的内容来进行确定。宪法的主要责任是用来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其包含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这两个方面[5]。所以,两个方面也体现了课程思政内容的具体展开,再根据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法律制度。
        (三)从对宪法实施的分析深度加强课程思政
        宪法的理念和精神是制定宪法的根本目的,宪法的实施,实现了保障人民主权和人权的这个目的。法律实施的一种具体的形式就是宪法实施,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落实宪法规范。把宪法文字所描述的抽象的权利义务,转变成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生动的权利义务关系,进一步将宪法规范体现出来的人民意志变成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宪法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宪法实施的探究与分析,同时,对宪法实施的探究与分析也是宪法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宪法主体国家的宪法行为进行分析。实施宪法的主体是很广泛的,需要通过对国家机关作出宪法行为这种方式,来使宪法的行为得到分析。其次,是需要分析法治、人权保障的宪法实践[6]。保障人权的前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对国家权力进行规范与制约。最后,对生活中的具体宪法事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对宪法进行掌握,提高对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宪法理念进行了增强。
        四、宪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一)课堂讲授话语:两套话语的运用、转换及其与中国当代话语的融合
        每一门学科课程呈现出来的知识都有它自身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承担课程思政功能的专业课的教学也一样具有它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就需要用思政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以便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对宪法学来说,它是法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使用专业的语言进行专业课的教学。运用法学的话语体系深刻阐述宪法,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法律知识体系和培养其法律性的思维。宪法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社会主义伦理学的话语,清晰地对宪法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等进行表达[7]。总而言之,宪法课程讲授的话语体系,不仅要对专业课和思政课的话语区别做到尊重,还要对学科话语去别的界限达到一致进行超越。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把当代的理念和话语看做是课程思政的话语选择,着眼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德才具备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课后延伸阅读: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特需求和相互交流
        在专业课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了学生课后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的阅读,也是教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将课程思政贯彻整个宪法课教学中,还要将其延伸到课后的阅读,进行课堂教学的延续。任课的教师要正向积极地引导学生课后的阅读和交流环节。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学生在上课前后对资料的选择,阅读资料的设定包括必读和选读文本两部分,选读文本多也会增加学生更多的阅读选择,已满足自己的需求,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二方面是引导学生对西方的宪政和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解读,在历史发展视角下看待中国宪法产生与发展的历程[8]。第三方面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相互交流,进行课程思政网络平台的搭建。交流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阅读文献认识方面的交流,二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与现象进行交流,把对宪法的认识从书本的认识走向现实的认识,指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此外,还能使用邮件、读书会等进行交流,使宪法课程思政功能得到发挥。
        (三)课外社会实践:调查、走访参与基层社区具体服务工作:
        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主题就是调查、走访、参与基层社区具体服务工作。学生们以在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身份,进入到乡镇乡村基层社区参与社区的服务工作。具体的设定参与方向包括,对村民居委会进行了解、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情况等。对农村、城镇困境儿童的状况进行了解,并提供学习指导的服务。对老年人的养老状况进行了解,并为其提供生活照顾、精神抚慰、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帮助。另外,也可以选择别的社会调查实践内容。实践结束后,所有同学需要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实践报告,需要选择一个宪法角度进行写作分析,然后组织同学用多种方式进行社会调查报告的介绍和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社会增加更多的了解,了解宪法在基层社会生活中的实施情况,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宪法有更多的认识了解,并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走向,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探索与创新法学专业宪法课程思政时,首先,要做到对宪法学课程教学规律的遵循。其次,可以开展宪法课程思政,要依据专业课教学进行开展。我们要遵循历史,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变革的方向,并利用课程思政的途径来更多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的法律人才。将他们打造成服务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丁唯一.宪法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法制博览,2020(15):68-69.
[2]张俊玲.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49-50.
[3]黄江虹.课程思政视域下开放教育宪法课程教学的重构与实践[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1-6.
[4]左晶.宪法课程与思政结合的探索与实效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
[5]梁方,吕连灏.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9,47(15):195-196.
[6]田应辉,徐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4):48-51,88.
[7]潘文丽,杨荣星.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35-39.
[8]霍云艳."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J].丝路视野,2020(1):107-107.

课题:宪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法治人才?项目编号KYY20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